2、返本开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
第二个小问题,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定义很多,简单的说,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做返本开新,本是什么?本是我们用来安身立命的东西,如果说没有文化,我们就失去了身份,不知道自己是谁,比如说中国和日本、韩国,站在一起从容貌上来讲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看不出什么区别,是什么把这些区分开?真正的区分在于大家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文化是身份,为什么要提返本?因为我们的传统存在着巨大断裂,中国从清朝晚期以来,经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遇到的大变局,过去的三千年时间里面,中国的王朝无数次的更迭,江山几易其主,但是文化统一致没有严重断裂,而在辛亥革命开始,推翻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体,标志着我们告别传统社会,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非常激烈的反抗态度,包括文革时候提出的“破旧立新,不破不立”都把传统当作腐朽,要加以抛弃,这样一系列反传统的运动和思潮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在过程中不仅仅是打破了传统的神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导致传统文化的大面积的消失,导致了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失去。
今天讲中国人怎么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首先要重新对传统进行树立,这样价值危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又面临新的冲击,就是当我们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在进行全球化时代之后,西方的思潮纷纷的涌进来,这个时候,我们受到现代性的问题,应该说这是全人类都在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只有加入全球体系,只有通过现代化才能换来经济的迅速比较,才能换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本身对我们传统文化构成一定的冲击。中国处在高速的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化的实现时间英国用了180年、美国90年,日本、韩国50、60年,而中国的规划是30年,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说2011年城市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占整个国家人口的51.27%,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农村人口每年将会以一千万到两千万的速度城市化,面对这样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应该看到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越是不能失去自己的记忆所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怎么样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新和延续性,这是当前文化建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的课题。
这里要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分成自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对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很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新世纪才出现的概念,我们先举一个例子,这是在2005年发生的一个事情,当时由韩国申报的端午节被联合国教课组织确立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此之前围绕着端午节申遗,所谓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已经延续了一年的,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民间形成了广泛的讨论,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人为了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但是韩国的端午节申遗成功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我们原本认为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一下子变成别的,受到韩国端午申遗的刺激,中国也是积极展开端午节申遗活动,09年的时候由湖北、湖南、江苏、苏州四地联合申报的端午节习俗,也被成功的纳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名录,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我想这个事情真正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否则我们可能先一个跑的太快的人丢掉很多的东西。
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注入现代的元素,让他能够跟当代人生活方式对接起来,在现代人生活当中依然发挥他的作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展纲领所说,记忆对创造力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民族都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提倡重视传统文化,其实是不能往后退、往回走,我们是为了重建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只有这样,在面向未来的时候才能有自信,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清晰的身份。我们有43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低于意大利、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的时候,联合国起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我们目前有36项入围,是世界第一。但是对于中国有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家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都知道国外很多被确立的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可能顶多算是省级文物,比如说日本,节日上的某一个舞蹈都因为得到很好的保存而被纳入世界非遗的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脆弱也更容易流失,因为他靠师徒去传承,很多的项目还没有引起重视加以保护就消失了,非常可惜。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是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以前我们把传统认为这些就是包袱,现在我们看到这些东西既是遗产也是资源,文化遗产的投入产出比是1:8。它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集体力量,关键是看到怎么样去利用它。05年的时候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且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从02年的时候新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当中确立的文物保护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个要求首先明确保护、抢救、传承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合理范围内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保护意识单薄,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因为申报和开发可以写入其政绩,所以地方政府不惜一掷千金,态度很积极,第二个倾向是把开发利用和保护割裂开来,片面的认为开发利用必然导致损坏,因而对文物古迹严看死守,结果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真的便成了死的标本。
破坏性的开发由于地方受到利益的驱动,超限度、超容量的开发利用,甚至为了实现眼前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葬送长远利益,比如说湖南景区叫做武陵源,在1992年的时候因为具有世界性价值,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这样的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上万的游客,让美白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山区迅速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圣地,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任务保护识,保护景区里面出的粗制滥造,多达19万平方米的人工建筑,比如我在核心景区出现宾馆城,这是跟景区的自然风光格格不入,其中有一个叫做世界最美的大峡谷,他每年要接纳1500吨的污水,这样情况受到了联合国专家遗产委员会的批评,从1999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拆迁,拆迁力度大、用时短,可以载入中国拆迁史,事实上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就是所谓GDP崇拜,凡是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就把他拉到前台去,涂脂抹粉的改造,然后推向市场,很可能再过几十年谁都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比如说傣族的泼水节,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拒绝,原因就是他每天都在泼,已经成了泛滥的旅游产业,被商业化、庸俗化了,失去了节日文化原本的情感价值,比如说曹操墓,很多人听到曹操墓被发掘,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有多大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首先想到他会带来4.5个亿的产值。还有一个怪现象叫做“一个古名人多个出地”,地方政府争取的是不亦乐乎,普通的老百姓真假难辨。所以,各个地方之所以花大力气的文化资源,说到底无非是处于利字。
需要杜绝的倾向是建设新破坏,这是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很常见,就是不顾历史文化传统而盲目的进行街区和村落的大规模改造,从而造成文化资源修补性的破坏,其实在城市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而中国因为城市化进程过快,所以这个问题更加严峻。比如说古村落、古民居每天以300个的速度消失,相比之下,纽约就有将近200个保护协会,所以看得出来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一方面的在不停的拆除,另外一方面不惜巨资去修建所谓的假古董。南京为了新建两处仿古的建筑,南京有着600年历史的明城墙的一部分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所以这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