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调研
“小步慢走”、“弹性退休”可能有效
6月,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计划下半年启动延迟退休调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赞同延迟退休的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计划生育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等原因,已经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既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挑战,又面临着就业压力巨大的挑战,延迟退休这样一个政策,关系到我国人口结构、代际关系,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总体就业的状况、职工和居民收入状况,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政策实施的时机,慎重而行。
关于弹性延迟申领养老金列入社保“十二五”规划,对于这一政策怎么设计,有专家认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是个借鉴和参考。
也有专家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更关乎公平。有时候,对某个群体的特殊照顾,比如允许其65岁退休,虽然可能会让这个群体满意,但也可能引起其他群体不满。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延迟退休通盘考虑,真正做到科学论证、凝聚共识。也有专家认为,在权衡各方利弊的前提下,实施“弹性退休”不失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具体到方案的制定与出台,必须配套相应的“弹性制度”,才能使“弹性退休”更好地得到落实。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
进一步走向现实与行动的宪法
今年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法学界就宪法的本质、作用、当前宪法研究的重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
学者指出,宪法30年的发展过程,递进式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使我国宪法及时跟上时代要求,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适应人民的期待。如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4年“人权入宪”,2012年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写入了刑事诉讼法。其中,“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当时有三大观点——“法治论”、“结合论”、“取消论”。“法治论”提倡法治,倡导依法治国;“结合论”主张将法治与人治结合;“取消论”认为“依法治国”是资产阶级口号,我国只需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三大观点争论激烈,但是“依法治国”符合人民愿望、历史规律和时代精神,逐渐被社会认同。
学者指出,加强宪法的实施,就是要使宪法从纸面上的宪法,进一步在现实和行动中得到尊重和落实。在执行和遵守宪法方面,公职人员要明确两个观念:一是人本观念,即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作出重要决策时必须考虑民众的权利诉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二是规则观念,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处理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检验。还有学者认为,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使“维稳”的思路从“保稳定”转变为“创稳定”,还需进一步挖掘宪法价值、普及宪法知识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