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周年
聚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周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今年的这两大纪念主题,使理论界再次聚焦到改革的话题。
学者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使全社会充溢自主创新的气象。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正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仍需要再下决心,开启新一轮的改革航程。针对改革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学者认为仍然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性体现不到位。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阻碍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政府、市场、社会关系不顺,还没有形成顺畅的市场配置资源基础等等。因此,学者指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垄断行业改革;二是政府改革;三是收入分配改革。如果这三个方面的改革能够深入推动起来,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再配合其他方面的改革,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也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也好,就都很有希望。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指出,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企业和老百姓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应该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公民道德论坛
社会诠释价值观的一个载体
近几年,随着社会道德失范事件的不断涌现,公众的道德焦虑感日益强烈。在这种道德心态中集体性地产生了对于雷锋精神等美好道德的期待。2月28日至29日,第九届公民道德论坛在京举行,学界以论坛为契机,对雷锋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讨。
学者认为,任何一个主流社会都要倡导某些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最生动、最鲜活、最具有说明意义的载体,来解决传播力的问题。雷锋精神由于具有传承和复制性,而富有时代价值,因而雷锋精神是社会诠释价值观的一个载体。
针对“雷锋精神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疑问,学者认为雷锋精神不能简单地认定就是雷锋个人的精神,至少不能把雷锋精神等同于雷锋。雷锋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简言之,当事迹抽象为精神后,就实现了升华,就不再是原来的人和事。而且随着社会的前进,雷锋精神一定会不断充实新的时代内涵,以保证其发挥社会引领作用。
现代社会环境与雷锋时代已大为不同,新时代如何学雷锋也成为探讨的一个重点。学者认为,学雷锋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不在于表面,而在于本质。比如雷锋抢着帮人提东西,如果你现在也学着去抢人家东西提,就可能把人家吓跑了。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变了。过去我们的道德建立在“熟人道德”的基础上,而当今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与原有的伦理道德就不相适应了。这些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建立起与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变化相适应、相吻合的伦理道德体系、标准和行为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