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邓小平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思想

重温邓小平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思想

城乡差别是自有城乡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目前,中国的城乡差别较大。仅就城乡收入比考察,近几年,城乡收入之比大于3. 0: 1(乡村为1) 。此外,中国城乡之间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也是不争的事实。城乡差别过大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中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城乡差别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邓小平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城乡差别问题,阐释了关于缩小城乡差别问题的战略思想。

一、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城乡差别状况

改革开放初始,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工业化政策取向,加之十年动乱的破坏,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阻遏了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由此导致明显的城乡差别。对于城乡差别的状况,虽然当时的人们都有切身体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对中国城乡差别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的观点。譬如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草案) 》中,起草者有这样的提法,到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将大大提高,三大差别将显著缩小。诚然,消灭“三大差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但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为此,邓小平指出:“还是说得稳当一点好。我们的总产值达到美国的水平,按人口平均也比美国差得多。‘三大差别将显著缩小’这一句可以删掉。”事实证明,目前,我国的城乡差别不但未“显著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进一步表明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对我国的城乡差别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和预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基础之上,城乡差别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实依据。因此,我们对城乡差别问题应作历史的和具体的认识,谨防认识上“左”的偏差。党的十三大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们认识城乡差别问题提供了指南。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这一特定阶段。从我国的现实和国际经验看,这一阶段的城乡差别难以显著缩小。对此,邓小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上的指导。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二、重视城乡差别的负面影响

城乡差别有合理与非合理之分。合理的城乡差别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影响,不合理的城乡差别对社会发展则具有负面的影响。邓小平对城乡差别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作了前瞻性揭示。

(一)不合理的城乡差别影响社会稳定

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情,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样强调稳定在中国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既然稳定在中国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关注城乡差别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尤其是农村稳定问题,因为城乡差别过大,会导致城乡社会出现断裂,农村不稳定将给国家发展带来太多的隐患。对此,邓小平在谈及我们的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的问题时,认为农村不稳定,农民的积极性就难以发挥,“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八年前我们提出农村搞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对于城乡平衡发展问题,邓小平也是从稳定的视角来阐释的。他认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的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关乎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邓小平认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总之,城乡差别拉大,会给农村乃至全国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先见之明。

(二)不合理的城乡差别导致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包括城乡两极分化,城乡两极分化主要是由城乡差别造成的。一旦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就会受到破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之所以幸福感强是在于“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相反的情况则是“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邓小平指出:“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在改革问题上,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要避免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同样,“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两极分化产生的因素和治理,邓小平认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三)不合理的城乡差别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较大的理论贡献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其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定就是要消灭不合理的城乡差别。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共同富裕和按劳分配。他认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中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同时,他也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认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总之,不合理的城乡差别屏蔽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现实中我们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