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欧肯所代表的弗莱堡学派思想和其他秩序自由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来源,为实现“经济奇迹”作出了重要贡献。欧肯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竞争秩序包括构成原则和调节原则两类原则。其中,竞争秩序的这些构成原则包括: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开放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自由),私人产权,契约自由,承担责任(即个人对其承诺和行动负责),以及经济政策前后一致。竞争秩序的调节原则包括:垄断控制,社会政策,过程稳定政策等。竞争秩序的“构成原则”优先于“调节原则”,国家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的秩序政策优先于国家干预经济过程的过程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须奉行与市场一致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点:一是国家必须限制利益集团的权力;二是所有的国家干预必须面向维护经济秩序,而不是面向市场过程;三是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干预政策必须是系统性的,而不能是特定性的或者选择性的。
这些思想是德国早期的“社会市场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德国迄今为止基本遵守的原则体系。其实,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性地、无意当中遵循竞争秩序的构成原则有关。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若要维持较为长期的、较快的和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除了或多或少遵循竞争秩序的构成原则之外,别无其他出路。
德国和中国似乎都在一开头推进模糊的经济体制,但是德国的经济体制其实从开国以来并不模糊。德国二战之后开头数年并没有明确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其《基本法》里甚至也没有明确规定其经济体制将是“社会市场经济”,只是1990年5月18日的两德统一文件才明确规定在东德地区引入社会市场经济。但是,整个基本法在德国开国之初就为推行社会市场经济设想铺平了道路。基本法通过对一些基本原则的规定,框定了德国能够推行的经济体制,既排除了中央管理经济和也排除了纯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其所要求的是一种介于纯粹市场经济和纯粹中央管理经济之间的经济制度。
告别“模糊体制”改革范式
我国在改革之初,也没有提出建设某种市场经济。当时我国的长远目标经济体制模式是缺乏定位的,短期目标模式是不断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就在当时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我国的“模糊体制”改革范式似乎在一定时段、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好处的。比如可以搁置意识形态分歧,形成改革共识,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可以说,在我国,虽然我们有些领导人知道彼岸和路径在哪里,但权力体系和正统意识形态要求我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我们绝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彼岸在哪里,也知道有哪些航线,航班,航标,引航员……。在这种情形下继续在原地摸石头打转,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德国的体制确实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它也有缺点。比如德国对其社会福利网铺得太大、社会福利负担过重问题讨论较多,反思深刻。可以说,问题不在于不知道解决方法,而是在于知道了但难以在现有党派民主体制架构下去落实。尤其是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社会福利网一旦铺开,就难以收缩,呈现一种只进不退或者易进难退的“棘轮效应”。近年来,德国较为成功地推行了一个较以前更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同时尽力抑制社会福利网的膨胀,由此总体上保持经济活力。德国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务必需要注意切勿走德国福利国家的老路。
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应该是一个讲诚信和明是非的民族。于己诚信,于人诚信;承认不足,改进不足;明是非,讲正义。既然我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应该不仅肯定自己的成绩,而且还要勇于向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其他成功国家学习其经验,改进自身经济体制。是到不再在原地摸石头的时候了!让我们大步迈向一种既能维护经济自由、又能兼顾社会平衡的市场经济体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