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系列开放、公开、透明的措施,得到了全世界媒体和网络的高度评价。
《印度教徒报》报道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政府便组织境外媒体进入事发现场,让记者进行现场报道。除此之外,中国有关方面还建立了新闻中心,及时向记者通报最新信息。中国政府这种信息透明的作法反映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也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外国媒体的报道把事件真相告诉世人。
印度德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曼杜·巴拉教授说,中国政府此次几乎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外国媒体开放现场,表现了中国政府坦然面对世界的胸怀。
《印度尼西亚商报》总编辑邝耀章表示,中国政府此次对境外媒体开放而透明的姿态值得称道。他说,国际社会通过媒体看到中国政府通过采取适当措施,有效平息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世界透过媒体了解到乌鲁木齐“7·5”事件的真相,这会让更多的人支持中国政府应对此次突发事件的作法。近些年,中国政府在处理很多突发事件的时候,都表现出了开放的姿态。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8日从乌鲁木齐发回现场报道说,中国对媒体的“处理方式显得熟练多了”。
俄新网总编辑、俄新社原驻华记者叶菲莫夫表示,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及时组织外国记者前往事发地采访,这对外国记者进行报道很有帮助。他认为,这显示出中国的进步和开放。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开放中外媒体前往采访报道,并为中外记者的工作提供各种便利。外国记者在新疆的采访从未受到任何限制,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成熟与高效。
《纽约时报》7月6日发表题为《最新剧变:中国采用新战略,控制信息流》(作者:Michael Wines)的文章称,“至少从表面看来,中国政府对待外面世界的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周一(7月6日)早晨,国家最高级的公共关系机构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外国记者至乌鲁木齐对相关骚乱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还提供了一些装有图片、音像和电视屏幕截图的光盘,并建议记者们参加周二早上有关事件最新进展的新闻发布会。”
英国《经济学人》记者李泰也认为:“这次事件发生后,政府的态度很开放。”
韩国《朝鲜日报》记者崔有植说:“中国政府这次的态度非常开放。”“我们可以任意采访任何人一维吾尔族人、汉族人都可以。我已经得到了非常满意的素材。”
美国广播公司( ABC)驻京首席记者罗马纳也承认:“外派的记者告诉我,在乌鲁木齐采访很自由,那里还设有新闻办事处专门接待外国记者,为记者提供住宿和网络服务。”“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速度之快,开放程度之高令我大为惊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