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2)

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2)

3、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是人创造的,是人享用的,是按照人的需要发展变化的,人的需要是城市产生的根源,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永动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变化的,是阶级的和民族的国家的,归根到底是社会的,是与城市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市民的需要是经济、文化、道德和秩序等多种需要之和,不同民族、性别、团体和利益群体等多族群需要之和,个人、家庭、城市和国家等多层次需要之和。除了与农村人相同的需要之外,城市市民需要的是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人与城市,城市社会与城市物质空间,城市本身与外部条件的矛盾运动,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发展以及二者关系的因素,可以分为相对的常量和变量,常量指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城市在宏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城市外部制约城市的发展,国家和区域对城市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例如,国家对某个城市防卫方面的需要,使之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经济需要或经济优势促使某个城市成为国家或者区域重要的经济枢纽和发展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某个城市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等等。变量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具体历史事件、政策、人物等短期起作用的因素。例如一场战争可能使某个城市衰落;一项重要的变革可能使某个城市复兴等等。

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真正意义的历史研究应是以经济、人口、社会结构、文化等历史的深层运动为对象,这种运动是潜隐的、慢节奏的,常常是周期性的,但决定着历史的总方向。长时段的研究就是以这些运动为对象。历史学家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他指出:“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而长时段即“地理时间”,指长期稳定或变化缓慢的各类“结构”延续与发挥作用的时间,如地理、气候、生态环节、社会组织、文化传统,“它在一方面当然意味着一系列的部分的集成、一个框架,同时它又标志着某些在长时间内一直存在的和只是缓慢地衰亡着的特定实在。一些特别长命的结构,已成为世代相传的稳定因素。它们抗拒历史的进程,也因此就决定了历史的流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提出的“时间”和“结构”等重要概念丰富了历史理论。

城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加之人的利益和观念的不同,又由于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城市里人的需求往往是彼此冲突的;协调这些需要,使这些需要形成合力,推动城市发展,还是让彼此冲突的需要抵消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构成了城市兴废变化的基本动因。人的需要推动城市进步,进步了的城市又培育出新人。这种互动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关系,是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城市与人的关系,是城市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城市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那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总的来讲,是综合决定论,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状况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何一民提出了农业时代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和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作者给政治行政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定义如此,“即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其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政治行政地位越高的城市,规模也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反之,政治行政地位越低的城市,规模也越小,发展速度就越慢”。他认为政治行政推动力是古代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他分析了三条因素,“首先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不断强化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中国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我们在研究湖南城市史的时候,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古代湖南城市,政权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湖南的经济对城市的作用加大,城市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力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行政力量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城市的结构与城市史。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我们描述城市发展过程几乎要涉及和运用全部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和部分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哲学、宗教、规划、建筑等等学科。我把城市解构为六个子系统,即自然的地理生态系统,人为的规划建筑系统,政治的防卫管理系统,经济的生产交换系统,社会的的制度组织系统,精神的价值文化系统,这六大系统彼此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彼此渗透,互相影响,难解难分。

那么城市历史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呢?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从广义上讲,城市史研究城市的历史,但城市史最具有城市意义的对象是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这里我用了一个概念,最有城市意义。什么叫城市意义?即与城市关系最密切、最具有城市属性的东西。换言之,城市的空间意义、社会意义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城市的空间意义包括两个大的方面,是自然环境和规划建筑;社会意义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两个大的方面都不可能单独阐述,总是在相互关联中认识和把握的。城市研究专家卡斯泰尔在其代表作《城市问题》一书中指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

隗嬴涛也指出,“我们主张城市史应该以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演变为基本内容。……城市史和地方史、城市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重视的是城市本身的发展演变,而不仅是城市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只有当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同城市结构、功能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时,才成为城市史的研究内容。”所以我认为,城市史的研究对象除了城市里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还包括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二者之间互动的历史过程。这是城市史与地区通史和地方志的根本区别。都是研究区域社会发展历史,地方史忽略了城市物理空间的发展过程,地方志忽略了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互动过程。

总的来看,城市文明分为物质和人类两个层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城市历史的研究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注重城市的规划建筑、景观形态,偏重物质层面,算是城市的硬件;另外一个是文化的、精神的、社会的方面,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的软件。在城市软件的研究中,又分为文化和社会两个视角。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创造了的优美舒适城市环境和绚丽多彩的城市景观,并创造出了许多不同文化的、不同风格的、永恒的伟大建筑。贝纳沃罗的《世界城市史》着重从规划建筑的角度来讲城市,他以大量图片和文字叙述著名城市规划建筑发展的历史,展现这些人造的建筑和景观凝聚的人文精神,以器载道,由物及人,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著作。芒福德则侧重文化,兼顾两个层面来讲城市,正如他在《城市发展史》序言中总结的,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宏观纵论、严谨深刻,勾勒出经典美丽的人类城市发展历史画卷。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