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6)

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6)

11、交换生产与城市。城市史要研究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农耕经济与工业经济对城市的影响。总的来看,生产和交换是城市生存基础,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城市的发展是个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交换扩大的过程和财富积累的过程,城市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经济的内容、形态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是需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人们物质需要的增长和被满足过程就是城市经济成长的过程。城市首先要满足人类基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随着历史的进展,人类的需要在不断地增长、丰富和变化。

城市与经济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农耕阶段和工业阶段。在农耕阶段,宗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城市的主要的功能是满足政治统治的需要和城乡、地区间互通有无的需要。生产主要发生在农村,分配和消费也大多在农村完成,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交换,交换的意义比生产的意义大。所以城市由“市”和“城”组成。“市”既是城市的起因,也是城市的动力。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交换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逻辑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聚集扩大了交换,二是交换催化了分工,三是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是集中交换的地方,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聚集到一起,互通有无,聚集性使交换富有效率,城市的交换功日益增强。在商业上有个聚集现象,比如说有A、B、C三个商店,分布在甲、乙、丙三个地方,每个商店进去三个人,加起来是九人次;但是如果我们把A、B、C三个商店放到一个地方,还是每个商店进三个人,因为它很方便,每个商店就进去九个人,就是二十七人次,人次多了三倍。中国人有个习惯叫货比三家,集中交换,对顾客来讲,一个是买东西安全,二是买东西的机会多了,对商家来讲,交换、竞争、学习、交流,商家的机会和大大增加了,这是多赢共赢,所以才成为人类最古老、最经典的规律。交换活动不断扩大和变化,技术分工、行业分工、城乡分工、脑体分工和城市之间的分工,成为技术进步,专业进步、行业进步的杠杆。这个三段式循环往复,聚集使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城市里面融合、裂变,形成新的经济能量,形成新的生产力。

越是市场机制发达的地区,城市之间的分工越充分。使城市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城市间的学习竞争协作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西方的自治制度,使这种竞争中形成的独立性和个性有政治上的保证和约束。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性质使中国的城市在功能上趋同。高度集中的政治的统治使城市缺乏内在动力和特性。尽管这样,由于漫长丰富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并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中国仍然有许多独特魅力的城市。它们的区别大都体现在自然、历史、文化方面。生产要素包括有资本、土地、技术、人才、资源,特别在现代社会,整个市场要素资本化。城市是整合各种资源的巨手。虽然中国在专制制度下,自然经发展缓慢,但是在宋朝和后来的明清,商业经济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城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靠办市场来推动城市经济,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种各样的专业街、专业镇、专业市如雨后春笋。市场经济的规律,交换的效率,交换的效益刺激了生产的规模,使产品在竞争中高级化,不断地升级换代,带动了整个的生产,后来的工业革命和市场扩大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城市的经济作用。

城市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它有很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围的广大的地方新的生产力辐射到周围的农村并影响到遥远的地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城市是经济中心和交换的载体枢纽,市场像一张网,城市是这张网上结钮,当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时代,城市交换份额的大小和便利与否,也决定城市地位的重要程度,城市的经济地位某种意义上就是市场中的地位。越大规模的生产力,越具有特色的经济影响力越远;城市满足了经济交换和交流的需要,是市场向全球延伸,城市是市场网络上的结纽大城市和城市集群是地区经济增长极。

湖南是鱼米之乡,特点是农副产品的贸易发展很好,湖南城市受到贸易规律影响,大量的农副产品,生漆、瓷器、亚麻、桐油、木材、大米、水产等等在城市集散,从湘、资、沅、澧四条水路,南到广州出海,北到洞庭到武汉下长江,然后通过大运河往北,通过江海运往江南,形成了农副产品重要的输出地。我们研究洪江、常德、岳阳这几个城市,会发现它们都受这个规律的影响,形成了和农业密切联系的城市群。湖南沿湖沿江城市有很强的商业性,包括沈从文写的一些书里面都有商业对商人性格形成的影响。

何一民认为,进入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虽然仍然发生着作用,但新的规律——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规律。首先,现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城市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在工业时代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近代中国之所以会形成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规律,除了与西方城市有共同的原因外,还在于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出现了新的发展变量,一是近代中国外力强行锲入使经济对城市发展变得十分重要,二是中国被强制拉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些都是导致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重要原因。直到甲午战争之后,在外力的冲击之下,伴随着工业化,湖南城市的经济活动、经济功能才从内部催促城市发生巨变。近代湖南城市的变迁,受到外部刺激、内部改革、交通变化和资源禀赋的重要影响。

12、社会空间与城市。城市是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统一,城市社会是最具有城市意义的社会。第一、城市的聚集性使城市人群结构复杂化。阶级、等级、阶层,行业、民族、性别和宗族信仰的人群构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文化群体。这些群体会形成自己的组织,例如商会、行帮、社团、宗族、宗教组织和近代的政党。第二、城市的综合性使人群的相关性增加,接触程度增加,物质精神交流增加,利益观念融合加快,矛盾冲突大大增加;城市的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制度日益复杂,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组织起来,一定的秩序进行社会活动。第三、规划建筑空间,与城市的社会结构相关联、相适应、相配套。城市功能的分区、建筑的等级、样式,管理的秩序,处处体现出城市的社会性。当我们鸟瞰故宫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些建筑,等级森严、层次清楚,不仅仅是建筑群体,俨然就是置于建筑之内的人的群体。中国古代城市对城市实行网格化建设和管理,通过限制被压迫阶级的行动来保证秩序与安全,到了宋朝,厢坊制改革,网格化管理才打破;公共设施如果都是私人的,就没有办法运转,这是城市的重大属性。

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城市社会有重大影响。在阶级社会,最重要的群体是阶级群体,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占据着城市的主导权和主要资源。古代的城市,是在皇权政治、氏族社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儒家文化和愚民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社会,以村社为单位居住,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礼教习俗为道德规范的广阔深厚的农村村社社会,密不可分的城乡关系,深刻影响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实际上是农村的延伸和集中。城市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中国古代城市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乡村基因。皇权的统治,在农村是通过乡绅宗族力量实现的。与农村不同的是,乡绅这个重要的阶层退出了城市社会。但是城市里的宗法、家族、亲朋故旧等等关系仍旧非常深厚,熟人的城市,熟人的小镇,带有农业社会“温情脉脉”的特征。官场中的朋党,商业中的行帮,社会里的会党,这种人际关系社会束缚了城市的发展,中国两千多年来在农村化和城市化之间徘徊。另一方面,城市的居民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血缘纽带结成的氏族关系,在城市里有了新的身份和职业,有了新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由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变成由地域关系为主的社会,是对村社组织的瓦解,是市民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变迁。

城市社会有一种天然的要求,那就是公共性。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要求打破血缘的、宗法的关系。公共性是城市和乡村非常重要的不同点。乡村也有公共空间,一个村有一个议事会,在氏族社会里面有议事的机构,也有小型的祭祀的宗教场地,这些地方是最初的公共空间,但是乡村公共空间的人数很狭小,所议的事情很简单,大概就和相关的几百口人、几十个家庭有关,他们不太议天下的事情,对内有一点公共性,但是对外却具有私人性质。中国的古代社会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国家是家天下,属于皇帝家族私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农村社会基本上是大家族把持。很多公共事务都属于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个人,都出现在私人空间或者私人领域。

城市是交换的场所,交换的扩大意味着平等的扩大,市场经济的普遍化,意味着公共生活的普遍化,公共生活的发展是城市本身属性的发展,城市必然性的发展,公共生活实际上就是公民生活,拥有平等的权利的生活,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生活,是自由的法制的生活。宗法社会有很强的私人性、血缘性、家庭性、宗族性。欧洲的近代城市化突破了王权和神权两大束缚发展起来的,突破束缚以后,它们本身有自治和公共的功能,一开始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公共社会占了主流,它就开始形成了市民,市民就是公民。这种公民的产生是新型城市的产生,新就新在,一个是自治,一个是公共,自治是说它只对法律负责,不对某些人负责,不对某个家庭负责,更不对某个人负责。城市里面,私人领域很小很神圣不可侵犯,公共领域、公共范围非常大,公共的东西越大,平等的东西越多,私人的空间受到保护,自由的、平等的东西在城市中形成普遍的精神,这种市民的精神、公民精神、公共精神就是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这种公共精神的发展,实际上是城市的精神,自治和公共是城市的基本精神,像聚集性带来的公共性远比乡村、传统的社会大的多。

这种变迁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当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候,城市的公共性就发展,例如宋、明、清时期,当国家政治动荡,商品经济受阻碍的时候,城市的公共性就降到低点。直到近代,外部强力植入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工业商品生产破环了,自然经济的万里长城,城市的公共性才迅速发展起来。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社会组织、公共财政税收体系、公共道德意识、公共管理机构、现代法律制度。和公共性相对的是私人性,公共性和私人性是城市里面重要的方面。公共空间的建立,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城市社会的根本问题,我们将来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不是政治改革,是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水到渠成的是政治改革,没有公民社会,没有人民的自治,就没有好的社会。所以城市本身就是政治单元。我们现在的城市不是政治单元,也不是社会单元,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中国极为特殊的一种行政主导型的国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方面,现在已经落到城市里边了,我们的社会自治方面、政治的民主方面,还没有落到城市里边,这个问题和城市的建设有关。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