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5)

郑佳明:城市与城市史的12点思考(5)

9、行政权力与城市。中国古代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立法司法和行政一体,表现为行政权力主宰城市,到近现代经济因素的作用才逐渐加大,直到现在政治力量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在空间上把物质的东西集约到一起的时候,人类把自己也集中到了一起。在冷兵器时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加强了三个政治功能,第一是国家的安全功能。城市是国家安全网络上的枢纽,军事防御的要塞和进攻的基地;第二、城市本身的防御能力和周边安全大大增加强;第三、城市内部的秩序和治安。不同阶级、等级,不同民族、家族,不同文化、宗教的众多人口,在利益观念上的安排协调,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三个方面,都是以政权为主导的,在古代是以皇权主导的。湖南自古以来,城市面临水灾、火灾和盗贼的威胁,城市的管理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肯定了王权制度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说:“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还只是一种附属现象,而且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晚些。……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于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下。国王有时兴建一些新城,有时则将亘古以来只是一群建筑物的乡村小镇改建为城市,并向这些地方派出行政官去代他管辖,不论在新建的城市或改建的城市中,国王的统治使这些地区的城市,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人口的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专制统治和儒家文化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实现的,特别是科举制度,把有利于皇权统治的儒家思想贯穿到教育中,把人生追求和官场规范、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城市科场和乡村故里、中国的南北东西都连接统一起来。科举制度和后来的书院制度,都成为皇权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皇权和城市相互依赖,城市强则国家强,城市弱则国家弱。城市本身的管理和通过城市对广大农村的管理使城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枢纽,城市体系成为国家统治的体系。

皇权的强大影响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包括剩余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奢侈品,也主要服务于王权和政治。政权主导的城市,常常随着政治变迁而变迁。政治变动和战争常常导致治所迁移和城市兴废。这是湖南城市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湖南设置行省较晚,与中原地区相比较,发展也较晚,改土归流之前,汉族地方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一方面使湖南的行政管理带有边疆的军事的色彩,另一方面中央行政力量的薄弱,也使城市具有自己的个性空间,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孕育了色彩斑斓的湖南城市。皇权统治使德治和人治在中国城市大行其道,在湖南,由于中央力量的薄弱,相对分割的地方势力强大,人治专制色彩更浓一些。直到近代化开始之前,民主、自治和法治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

10、精神文化与城市。城市不仅仅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城市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的精神属性。这种精神属性不仅直接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还体现在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规划、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精神属性往往被人忽略。城市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精神的拓展。城市使人际交往和交流便捷加快和加深。古代希腊城邦和春秋时期中国城市的兴起(诸侯的兴起与城市的兴起相关)说明在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城市对于精神发展有正相关性。即使今天的城市对于精神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的传播发达,时尚风气变幻多彩,文学艺术繁荣,文化名人星空灿烂,文化事件层出不穷,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先进,大学和其他学术科研机构云集。城市给予市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市民之间也是互相交流和影响的,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迥然不同,各有优缺点,但是城里孩子在城市获得的大量信息,使其在知识学习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城市是人类精神之花生长的温床,这是因为人类对城市不仅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有强烈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城市有哪些精神需要,另一个方面城市是如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城市的轮廓,在天际线上看到巨大的教堂、神庙、陵墓、宫殿身影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景仰,不是景仰它的物质,而是景仰它的精神。人们需要物质的神殿,是因为人们需要精神上的神殿,人们需要物质的城墙,还需要精神的城墙;需要物质的食粮,还需要精神的食粮;除了果腹御寒之外,人们还需要神圣、信仰和皈依。宏伟的建筑、庄严的城市,实质上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类内心世界的外化。

城市是如何在发展中形成自己城市的精神的。因为城市是人建的,人们对城市的精神需要,推动城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过程之中,城市就发展了,城市文化就发展了,城市精神就诞生了,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充满魅力的城市。最初人的信仰很分散,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多神到一神、由拜物到拜人、由拜人到拜精神、由一些思想观点到拜思想体系形成宗教。宗教有它的崇拜偶像、神圣经典、宗教仪轨和清规戒律,还有很多的教众,形成了巨大力量。城市对于宗教信仰的传播,教众的聚集,是非常有利的地方。

人类在一定发展阶段,需要一种神圣感和敬畏感,是思想性、社会性高层次的要求,这是动物界没有的。到了近现代,人类强大了,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进步和物质力量的膨胀使神圣性需求下降,而神圣性仍然积淀在历史之中,犹如灯塔熠熠生辉。滚滚红尘中的人们,常常奔向历史的深处去追寻古代的神圣性。现代城市创造了新鲜的时代精神也吸引着人们顶礼膜拜,但是这些精神多样、多层、多变,有待时间的沉淀。纽约洋溢着一种非常强的金融精神和冒险的精神,香港洋溢着一种商业和创新精神,巴黎洋溢着艺术和浪漫的人文精神。圣彼得堡充满了一种边疆和进取的精神,普希金诗体现的就是圣彼得堡精神。

城市发展史中一条极端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城市能不能使人们得到精神文化的满足。有的城市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方面做了大量的事情,但是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方面,标准不高、层次不高,市民道德沦丧、精神生活匮乏,物欲恣肆、人欲横流,导致城市的失败,例如古巴比伦,帝国末期的罗马,南宋末期的临安。城市间的差距在满足精神需求方面相差悬殊。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人口、生产力、生活水平相差只是一个方面,偏远的城市、新兴的城市比起其历史文化名城,差距在于缺乏历史积淀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从长远一点的观点来看,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是精神和文化的竞争。无数涌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人,一方面追求物质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城市有一股精神,有一股活力,在张扬着、激荡着,这股精神吸引着年轻人去创造去发挥去追寻,进去以后就感觉到了。人们向往精神品质更高的城市,而那些精神品质很低的建筑、城区或者城市,往往被抛弃。满足人们眼前的物质需要,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是从长远来讲,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很困难。

城市里到底需要些什么精神呢?总的来讲,我们的城市要探索意义、选择价值、重塑信仰、再造神圣。城市首先要满足人类的神圣性需要。在古代,人类很幼小、怯懦,单个族群的人数不多,宗教是精神上的慰藉、精神上的依赖。在物质微薄的时候,人需要精神力量的强大。神,既是人类的想象,也是人类的理想。神圣,首先是人的自身安全的需要,安顿人心、凝聚人心的需要,人们建造城市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物质要求,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城市的精神生活是对千千万万人的吸引力所在。埃及城市也好,两河流域的城市也好,中国殷商时期的城市也好,它都满足了人信仰需求。

城市应该拥有的意义追求和价值选择,一是历史精神。历史就是文化,城市就是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世界很多城市里教堂林立,唱经声萦绕社区,宗教气氛浓郁。历史是中国汉族人的宗教,尊重历史是华夏的宗教精神。中国上下五千年,儒释道源远流长,祖先筚路蓝缕屡创辉煌,我们的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人类,中国城市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而要慎终追远、怀古念旧,历史文化是认同、是皈依、是回家、是团聚。一个珍惜自己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洋溢着历史感的城市是有价值的,凡是文明的国家无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历史,世界所有文明的城市无不视历史文化为宝贵的城市资源;二是人本精神,城市要以人为本,以市民为本,充满人性人道人本氛围,关心人、方便人,一切服务人,一切为了人,充满平等、包容、仁爱的精神,弱势群体得到关照,强权和霸道销声匿迹。平等、均富、民主、法治成为共识,公共精神和市民精神洋溢在大街小巷,大写的人字写满城市每一个角落;三是自然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深切爱惜自然,切实保护自然,珍惜自然的原生状态和原始魅力,保护爱惜动植物,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在城市中亲密接触自然;四是英雄精神。从1840年起,一百七十年来,中国人可歌可泣的奋斗,慷慨悲歌荡漾在城市之中,英魂如群星闪耀在城市上空,城市不能忘记他们。长沙在抗日战争中,历经四次会战,惨遭文夕大火,是英雄的城市、铁血的城市、光荣的城市,美丽凤凰涅槃的城市,这种精神不可丢弃;在新的时代,这种英雄的精神再赋予新的内涵,那就是在发展中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以同样的英雄气概在商战中再创辉煌;五是科学的精神。中国的传统城市的转型从路径上讲,要靠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这些变化背后是人的启蒙、人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人的知识系统的改变。人的精神的成长、精神世界的拓展、精神世界的强大,主要靠科学和知识。城市应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城市应该有浓厚的学习之风、探索之风、讨论之风和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和知识应该成为城市重要的精神特征;六是美的精神。城市要美丽,包括形象美丽,精神美丽;城市要善待文化,市民要热衷艺术,建筑讲究风格和特色。新文化运动中,曾有人倡导“以美代教”,过去没有条件,现在中国的城市应该以美的精神和美的原则规划建设自己的城市,山美水美城市美,城市人更美,城市与人应该与美同行。

从大的文化概念上来讲,城市本身就是文化,城市是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经验、能力作用于自然的这么一个物体,是一种人化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在城市里大概有这么六种文化存在:第一种是存在于城市的与物质相对的意识文化,如宗教、哲学、思想、法律、科学、文学、艺术等,很多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东西;第二种文化是经济文化,如商业文化、工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等。现在我们研究城市时,大多是依据其经济文化的特点来分类的,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的分类即是如此;第三种是社会文化,居住在城里的不同的民族、种族、族群、家族和氏族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法律关系、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民主平等自由的关系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第四种是制度文化,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商业制度、行政制度、交通制度等。城市是靠规矩管起来的,这种规矩就是制度。第五种城市文化是形态文化。这种文化是城市所独有的。城市是有形的。很多古代的文化遗迹和现在的新兴建筑都是从文化里产生出来的,它们都属于器物文化。我们到一个城市里往往要看其有没有标志性的建筑,如标志性的建筑、街道、公园、广场、重要的场所等。如,当人们想到上海时,往往想到的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宝钢、浦东等标志性的东西;人们想到北京时,想到的往往是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城市形态美好文明使人赏心悦目文明向上;第六是习俗文化。习俗包括方言、地方戏、民间传统说、饮食、服饰,最具大众性,和地方特色,习俗文化使城市充满风情,常常让游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