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的新现实政治(2)

当代西方的新现实政治(2)

二、新现实政治的特征及其在欧美的不同表现

有学者将吉登斯对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改造和创新总结为:超越左右,淡化意识形态;重视生产和社会公正两者的结合;思维方式上鲜明的创新性和高度的灵活性。(25)这种总结反映了英国“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特征,但尚不能在整体上反映第三条道路新现实政治的思想方法。我们将新现实政治的思想方法总结如下:(1)面对现实的实用主义哲理。新现实政治以打赢选战为唯一目的,正确与否在于能否赢得选票。这就要求政治决策者及时掌握民意动向,根据选举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政策和策略。频繁举行的民意测验为政治决策者调整政策和策略提供了比较及时准确的客观依据。这种决策方法与注重实效,轻视理论的实用主义方法完全一致。(2)精心算计的理性选择方针。从根本上来讲,新现实政治是由西方选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市场化所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理性选择理论揭示了这种政治机制的秘密。参与选举的选举人和候选人都在算计自己参与选举活动的费用和收益,力图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成果。对于候选人来说,不能当选,一切费用都要付之东流。在选战紧绷的情况下,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上做出让步,不仅符合实用原则,而且,也符合以较小成本,达到目的的原则。(3)渐进中庸的混合政策。西方学者认为,民主政治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会促使国会议员支持渐进主义,(26)而最初由俾斯麦所实行的现实政治本来就是改良主义。在势均力敌的选战中,通过讨好中间选民和反对党,取得权力的政治只能是中庸和渐进的。(4)背叛支持者的机会主义手段。为了赢得中间选民和反对党部分成员的支持,新现实政治的实施者往往会偏离本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背叛自己的核心支持群体,实行反对党的政策。这种政治把戏往往会使执政者失去自己的一部分政治基本盘的支持。但如果其政策能够解决重大经济、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便仍然会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5)兼容异己的包容一切原则。由于选情紧绷,不存在没有悬念的压倒性胜利,兼容异己,争取一切政治派别支持便是新现实政治的基本政治策略。在西方国家,有一种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远景规划,其政策完全以赢得选举为转移的党派,被称为“什么都是的党”(catch-all pady)。加拿大执政的自由党被看作这样的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也被蔑称为这种党。然而,现今的大部分西方执政党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什么都是的党”。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将先后担任财政大臣的工党领导人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和保守党政治家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的名字合并起来,构成巴茨克尔(Butskell)一词,来表示两党在政治上的趋同性。到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布撒主义(Blatcherism)一词,表示布莱尔主义(Blairism)与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的一致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现实政治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政治运作形式。但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在美国的单名制简单多数选举制与总统制相结合的体制里,两大中间党派代表两翼政治势力,并相互做出妥协,有在两大党旗帜下的比较宽泛的政治统合。但在欧洲的比例代表制或不完全的简单多数选举制度与议会制或半总统制相结合的制度中,常常出现不同党派甚至对立党派结盟组成多数政府的情况,表现出更加松散和犬牙交错的政治妥协与调和。

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在某种程度上采取了第三条道路方针。克林顿自称“新民主党人”(New Democrat),并且,成立了一个中立的民主党领导理事会(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推进温和政策。克林顿政府部分地延续了里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进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扩大了对华贸易,实行了两党都接受的福利改革;同时,努力推进民主党的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和权利平等政策,不成功地尝试了旨在实施全民医保的医疗改革;以“不问不讲”为条件,允许同性恋者参军。(27)克林顿还表现出一种脱离传统民主党路线的姿态,如克林顿在1996年的国情咨文中所说,民主党的“大政府时代成为过去。”为克林顿设计再选连任方案的核心幕僚狄克·莫里斯(Dick Morris)将这种策略称为“三角量度”(triangulation),即在左翼和右翼之间采取中立方针。后来,被称为“克林顿三角量度”(Clintonian triangulation)。(28)

奥巴马(Obama)也自称“新民主党人”,支持自由公正的市场,企图将民主党的公平正义精神与共和党的自由市场政策结合起来。在成功实施全民医保的医疗改革,推行对于企业的新的环保管制,签署旨在强化反对性别、性倾向和残疾歧视的《马修·谢巴德法案》(Matthew Shepard Act)之后,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增加联邦政府在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开支,提供各种减税和税收优惠,试图既贯彻民主党的福利政策,又延续小布什政府的一些自由市场政策。(29)

在共和党方面,里根实施了比较典型的新右派政策,依据小政府政策,他缩减了医疗救助、食物券、政府教育开支和环保项目,但也没有触动老人、鳏寡孤独、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以免丢失选票。(30)1990年,老布什基本上延续了里根的政策,但也通过综合和解法案,建立了《医疗救助药物打折项目》。(31)在2000年竞选中,小布什标榜自己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派(compassionate conservative),以赢得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在执政期间,他实行了兼容新古典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混合政策,既考虑工商阶层和保守派的要求,又兼顾社会下层的利益,实行广泛减税,签署了《部分禁止堕胎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以及《医保处方药改善和现代化法案》,通过对于处方药的减税和补贴,使享受医保人员得到更多好处。(32)

在英国1974年大选中,工党获得组阁权,但没有获得下院多数席位,被迫与自由党和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ny)联合组阁。虽然,在1974年的重新大选中,工党获得下院多数人席位,但高通胀导致1979年大选中工党的落败。一部分工党成员于1981年组织了社会民主党。在1983年大选中,工党只得到27.6%的选票,是1918年以来最低的。(33)一再落败迫使工党一再反思自己,将党的徽章从红色改为红玫瑰色,以改变党的形象。几经更换领导层,布莱尔于1994年接任党魁,提出“新工党”口号,修改党纲,结束工党对于单方面核裁军、高税收和国有化的许诺,从左向右转,走中间路线。(34)虽然,布莱尔带领工党三次赢得下院多数席位,但其获得的大众票却从2007年的43.2%一再下降。在2010年大选中,工党只得到29%的大众票,与保守党的36.1%相加,两大党的大众票百分比总数是1918年以来最低的;而自由民主党则得到23%的大众票,与其他小党的11.9%相加,接近35%,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35)从而,迫使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

从1958年到1981年,法国第五共和国一直处于戴高乐主义(Gaullist)的中右翼保守政府的统治之下,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qois Mitterrand)领导的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中左翼联盟,法国民主与社会主义左翼处于反对派地位。然而,密特朗代表中左翼的社会党一共产党联盟于1981年当选总统后,法国的政治格局便迅速以法国所特有的方式,向类似英美的中左翼与中右翼相互妥协,左翼和右翼多极并存的格局发展。密特朗实施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现代)自由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废除死刑,媒体自由化,征收对于财富的团结税(solidarity tax onwealth),改革遗产税,限定每周工时39小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简化司法程序。但1983年出现的经济不景气使政府迅速改变了经济政策,倾向新古典自由主义。1986年,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的新戴高乐主义政党,为共和国团结(neo-Gaullist Rally for the Republic)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迫使中左派总统与中右派总理搭档(cohabitation)。当时,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暂时性的体制危机。然而,这种情况在1993年大选后再次出现。1997年,中右派的希拉克当选总统以后,又出现了左翼联盟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社会主义党领袖里奥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担任总理的情况。在这种联合政府中,总统负责外交和安全,总理负责内政。让—马里·勒庞(Jean-Marie Le Pen)的信奉种族主义的极右组织,民族阵线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崛起。在2002年大选中,勒庞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竞选,但由法国社会主义党、法国共产党和绿党组成的中左翼联盟对垒由民众运动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组成的中右翼联盟,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情况成为常态。(36)

2007年,由为共和国团结党转变而来的民众运动联盟领袖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当选总统,他的右翼政党也获得议会多数席位,但他从右向左靠拢,采取了中右派路线,任命了四名左翼党派成员担任部长;在竞选中曾表示支持左翼新自由主义的肯定性行动;他反对同性恋者结婚,但却倡导非正式的同性恋民事结合(civil unions)和同性恋伙伴像合法夫妻一样接受遗产;他制定与新古典自由主义不一致的环保目标;在2008年全球财政危机时,他宣布“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过时了”,批评“市场专制”,要回到政府干预政策。由此,有人说他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了。(37)

德国以其特有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传统,进行着类似法国的从一边倒政治向妥协调和政治的转变。从1949年到1966年,西德的基督教两党联盟与自由民主党的黑黄联盟联合组阁,实行中右派政治,贯彻以弗赖堡学派(Freiburg School)的奥度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市场经济,融合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政策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政策为一体,实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高涨的国际声望,使得基督教民主党的政治基础显得牢不可破,总理阿登纳(Adenauer)被看作没有王冠的国王。(38)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形势逐渐发生变化。首先,社会民主党于1959年制定了《歌德斯堡纲领》,取代该党于1925年制定的《海德堡纲领》,走中间道路,拓宽选民基础。该党在20世纪初已经变为走议会道路的修正主义党,但在党纲中仍然坚持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所有制。重建时,该党仍然将自己视为代表工人和工会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但是,在《歌德斯堡纲领》中,该党不再提及所有制问题,而只倡导建立在自由、正义和社会团结基础上的社会民主,使该党成为全民党;对于基督教民主党的政策,从反对转变为支持;同时,维护福利国家政策,保护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新社会运动和新左派的反传统思潮动摇了所有传统党派的政治基础。1966年,自由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在财政赤字问题上发生分歧,退出联合组阁,艾哈德总理因此辞职。基督教民主联盟被迫与其反对党,社会民主党结成大联盟,联合组阁。(39)从此,显现了两党势均力敌,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在1969年大选中,社会民主党背离基督教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结盟,赢得议会多数席位。1982年,自由民主党又因其与社会民主党在财政经济政策上的分歧而脱离联盟,转而又与基督教民主党结盟,基督教民主党的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成为总理。这种政治格局在1983年和1990年的大选中得到维持。然而,在东西德统一后,经济不景气削弱了基督教民主党的支持率,基督教民主党联盟在1994年大选中勉强获胜;在1998年大选中大败,得票率降到1949年以来最低,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的红绿联盟获胜。社会民主党领袖和总理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实行第三条道路政治路线。一方面,逐步减少核能,支持新能源开发,允许同性恋自愿结合,放宽移民归化管制;另一方面,实行倾向新古典自由主义的2010议程改革,减少社会福利和减税。在2005年大选中,红绿联盟与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的黑黄联盟都没有获得议会多数,基督教民主联盟与社会民主党再次组成大联盟,联合组阁。基督教民主党的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成为总理。在2009年大选中,黑黄联盟获得联邦议会多数,联合组阁。同时,社会民主党、绿党和左派党所占据的席位加起来,共有290个,形成有力的反对派。(40)因此,妥协、调和政治将继续。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