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的新现实政治

当代西方的新现实政治

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学说为作为中左派的社会民主党复兴设计了合理可行的政治方案,一度使人耳目一新,但大家却没有注意到中右派的保守党派也在采用类似的方针,所以,不能全面反映当代西方政治的发展趋势。当代西方政治是一种以调和妥协为特征的新现实政治(neo-realpolitik),其社会政治背景是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多元化以及党派多极化。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新现实政治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表现不同。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并没有使当代西方政治脱离基本政治规律。执政党能否最终得到选民的支持,决定于其解决经济、群体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的执政表现。

关键词:新现实政治;意识形态;西方政治

作者简介:张纯厚,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政治研究所教授。

1994年,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即变“依赖福利”为“积极福利”,力图帮助连输四届大选的英国工党赢得大选。1998年,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吉登斯提出将权利与责任相联系,责任与权益相结合,解决失业补偿实际上可能增加失业的难题;通过教育,使依赖社会福利的人适应社会,从而实行社会民主,使个人自治与社区义务相协调,社会目标与市场作用相协调。这一思想旨在综合两种对立的经济政策,即中左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与中右派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政策。由此,吉登斯成为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的精神导师,《第三条道路》被看作布莱尔和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第三条道路政策的宣言书。①然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仅仅是一种中左派政治哲理和策略,且并不属于中左派政党的专利。二战以后,中右派的保守党派一直都在采用第三条道路政策,即部分地采纳中左派的福利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都沿用这种混合性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中左派和中右派政治策略的共同特征是调和妥协,为了取得和维护权力,不惜放弃自己的党派立场,采纳对立党派的政策;在必要时,与中间党派、甚至敌对党派合作。这种政治策略,与其说是第三条道路,不如说是以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霍布斯哲学为代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体现。依照现实主义政治哲学,政治与道德无关,夺取和维护政治权力是政治活动的唯一目的。所以,为了夺取和维护权力,信仰、立场、政策、盟友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调和妥协政治主要涉及具体的政治竞选策略和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却缺乏明确的政治理念。所以,更接近现实政治(Realpolitik)策略原则。“现实政治”原则由德国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路德维格·冯·罗乔(Ludwig yon Rochau)于1853年在《现实政治原则》(Principles of Realpoli-tik)一书中提出。后来,这个词语与关注权力的政治理论相联系,淡化理念、道德和原则,被看作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一种体现。美国人倾向于用“现实政治”来描述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国际权力平衡,而德国人则倾向于用这一词语来描述温和现实的国内政治,作为达到强化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最有名的“现实政治”倡导者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yon Bismarck),其政治手段的特点是马基雅维利的实用主义原则,为了维护权力,在必要时,进行政治妥协。例如,俾斯麦实行书报检查制度,制定了反社会主义法律,解散社会民主党,逮捕其领导人;同时,却又实行类似社会民主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的雇员福利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改良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在打败奥地利时,却不要求割让土地,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和安全创造了条件。实际上,在当代西方,赢得政治权力的主流政党都采用实用主义的妥协调和策略,以赢得多数选票。选票就是一切,信仰无关紧要。所以,这些政党被看作采取温和政治立场的中左派和中右派,而那些持原教旨(fundamentalist)立场的党派或理论家们(ideologues)则都被边缘化为小党派。我们将这种当代现实主义政治策略称为新现实政治原则,其相应的英文术语应为neo-Realpolitik。

新现实政治原则与旧现实政治原则的区别在于:1)旧现实政治原则由代表一定阶级的政治集团所采用,为其长期垄断权力服务,而新现实政治原则却是民主政治中的党派政治游戏策略,为特定党派赢得政治选举,短期执政服务;2)旧现实政治原则以政治高压为后盾,新现实政治原则却只能以政策和策略的灵活性来吸引选民的支持;3)旧现实政治原则兼顾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而新现实政治原则却被短期的民意变化和选举成败所左右。

1990年以后,新现实政治原则在西方党派斗争中被普遍采用,由新社会运动以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左翼和右翼政治党派数量众多且倾向多极化、中间选民影响力增强等社会政治背景所决定。新现实政治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但也没有脱离一般政治规律。

一、新现实政治的社会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多元化、两极对立均势化、中间选民强势化

新现实政治的社会政治背景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而发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代表劳工和社会下层的中左派政党与代表工商阶层和社会上层的中右派政党两极对立的势均力敌和中间政治势力的增强。新社会运动指现代妇女运动、生态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等社会运动,寻求与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相联系的公共政策的改变,而不像传统劳工运动那样,注重经济议题。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认为,新社会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来自“新中产阶级”,而非社会下层。②关于新社会运动的社会背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科技发达国家主要以服务和信息的生产和消费为基础。③美国政治科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提出后唯物主义(postmaterialism,又译为后物质主义)观点,重新组合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等级,认为战后年龄群需求的第一优先已经“从压倒性地强调物质福利和物质性安全向更多地强调生活质量”转移,亦即审美的满足、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④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认为,在20世纪后半叶,新信息技术发挥重大作用;相对于社会阶级,消费者的不同类型变得更为重要;服务行业和白领工人兴起;劳动力女性化。⑤美国文学批评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eric Jameson)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晚期资本主义,认为这一时期具有劳动力和资本高度流动的后现代性。⑥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晚期的、发达的、激进的现代性新时代,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会和危险,生活政治取代解放政治。⑦

总之,新社会运动和关于这种社会运动的理论探讨都反映一种从特别关注物质需求,选择单一的社会向更多地关注人类的自我完善,选择多元化的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人们对于自我完善和更多的生活选择的追求导致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注点的多样化,并进而使传统的左翼和右翼的政治对立发生了变化。

表1显示,由新社会运动所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与传统政治议题交织在一起,对美国两党政治对决产生了交叉影响。从而使两大党的政治对决成为新旧意识形态和政治关注点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格局。一般来说,自我界定为自由派的人支持民主党,自我界定为保守派的人支持共和党。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肯尼迪(Kennedy)、约翰逊(Johnson)都实行新(现代)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政策,现在又加上生活方式自由化倾向。以里根(Reagan)为代表的保守派赞成自由经济,维护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包括福利国家政策问题、政府的作用问题(要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市场作用)、医疗保险问题(政府保险计划还是私人保险计划)和民权问题。与新社会运动相联系的新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包括与妇女地位相联系的平等权利问题、堕胎、同性恋、环保等问题。对于宗教的态度与新意识形态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一部分两党的追随者因在新意识形态和政治社会热点问题上与党的主流思想相背离,而投入对方党派或者成为独立派。从而,导致两党旗帜下的政治阵营重新洗牌,出现一种新的政治格局。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基本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与经济和社会地位相联系的社会阶级对于政治选举的决定作用及其与党派的关系,提出“民主阶级斗争”的概念。⑧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以经济、阶级、党派、宗教、意识形态、家庭、性别、年龄和地区,将选民区分为不同群体。⑨密歇根学派进一步发现,心理性党派是投票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⑩同时,经济回顾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将候选人的政策能否使投票人得到经济实惠看作投票意向的决定性因素。(11)V.O.凯伊(Key)的“负责任的选民”理论却认为,“投票人不是傻瓜”,他们并不被能言善辩的鼓动者所左右,而依据政府执政表现,来作出抉择。从而指出党派不稳定的可能性。(12)关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希腊新马克思主义者尼科斯·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提出代表办公室秘书、管理人员等固定工资收入者的“新小资产阶级”(newpetty bourgeoisie)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由店主、工匠和小农组成的旧小资产阶级。新小资产阶级占据一种矛盾的阶级地位,错误地将自己的命运与自己的实际上的压迫者,资产阶级相联系。从而巩固统治阶级霸权,削弱无产阶级组织自己的能力。一些美国学者用这一视角来研究罗斯福新政,认为美国统治阶级通过最低工资和劳工法等福利国家政策,来对劳工的一些要求做出让步。从而促使劳工与资产阶级政府的某些部分结盟,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避免社会主义革命。(13)

图1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美国的选民党派结构大体上稳定在50%多的选民认同民主党,30%多的选民认同共和党的格局。这种相对稳定且多数选民认同民主党的选民党派结构与密歇根学派的社会心理党派观点和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观点相符合。由于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历届民主党政府推动福利项目,维护少数族裔的公民权利,因而,劳工阶层和少数族裔一边倒地认同民主党,使得民主党长期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所导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热点多元化、生活方式自由化,以及福利国家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走入困境,经济滞胀,失业增加,一些民主党的支持者脱离民主党,成为持观望态度的独立派,甚至倒向共和党。新保守主义的出现代表这些民主党的背叛者的思想行为。新保守主义者本来是追随民主党的纽约犹太人知识分子,因不满生活方式自由化,而寻求与尼克松的社会政治保守思想相认同。如图1所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认同民主党的选民减少,独立派数量增加。一些学者依据这一事实提出“党派消解”(dealignment)理论,认为,现在的投票人受意识形态热点问题束缚,对于政治热点问题如此敏感,以至于在做投票决定时,抛弃他们自己的党派。(14)然而,党派并没有像党派消解论者所预料的那样,持续消解,以至于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派性表现出反弹趋势,主要表现为共和党的支持率持续增强,民主党的支持率有所下降,但持续坚挺。同时,持观望态度的独立派数量也居高不下。另外,不关心政治者的数量下降,选民政治热情高涨的情况与独立派数量增加相对应。这一方面,是由于里根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新社会运动所引发的社会争议持续发酵,右翼保守势力将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推向极端,成为新右派,发动了一场右翼运动,作为对于以新左派为导向的新社会运动的反制。同时,作为对于在新社会运动影响下出现的宗教左派的反制,以福音传教派(evangelism)为核心的宗教右派(或基督教右派)十分活跃。这些都拉高了共和党的社会政治支持度。

20世纪50年代,V·O·凯伊提出党派重组(realignment)理论,并断言,美国两大党占据政治统治地位的轮流周期是30年左右。(15)于是,美国政治科学家们便期待着民主党在国会中所占据的多数地位,由共和党来取代,并且维持几十年。然而,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却是:两大党势均力敌,作为中间派的独立派举足轻重的局面。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势均力敌或接近势均力敌的选举在美国已经成为常态。克林顿赢得总统选举,但他却只得到43%的大众票。(16)更为不妙的是:1994年发生了所谓的“共和党革命”(Republican Revolution),即在中期选举中,1952年以来,共和党第一次在国会两院都成为多数。同时,共和党得到了一半以上的州议会多数席位。(17)2000年,小布什(George W.Bush)以271对266的选举人票,险胜艾尔·戈尔(Al Gore),但他却比戈尔少了543,895张大众票。这是1876年以来,最势均力敌的选举。(18)2004年,在反恐遮盖国内政策的情况下,小布什以286对251的选举人票和50.74%对48.27%的大众票,勉强连任。2008年,奥巴马(Obama)以365对麦凯恩(McCain)的173张选举人票,以52.92%的大众票对麦凯恩的45.66%,当选总统。但在2010年中期选举后,他却面对一个由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在州长选举中,共和党也得到了多数州长职位。(19)

类似现象也在英国出现。从1931年大选开始,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一般来说,90%以上的英国选民要么投保守党的票,要么投工党的票。然而,在1974年大选中,保守党和工党所得选票总数下降到70%多,自由党与其他小党派所得选票相加,超过20%。在2006年的地方选举中,伦敦巴肯—达格南(Barking and Dagenham)自治市的传统工党选区却选了极右党派英国民族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的候选人。(20)针对这种现象,学术界出现了阶级消解(class dealignment)概念。(21)有些学者将工人政党在工人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力的降低与环保和反核等新的关注点相联系,提出“正在衰退的阶级的政治意义”(declining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class)的观点。(22)然而,这不过反映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和部分社会下层对中左党派失去信心,而非阶级的完全消解。

同时,政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党派繁荣发展,超过两大党,截止2010年底,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党派有52个,地方性政党21个。(23)目前,英国有6个左翼政党,3个右翼政党和两个中立政党在英国下院和欧盟中有代表。另外,还有15个全国性政党,25个英格兰政党,14个苏格兰政党,8个威尔士政党,7个北爱尔兰政党,被视为重要政党;27个左翼激进小党,9个极右小党,3个宗教小党派有一定政治影响。(24)当前,在法国,除过轮流执政的中左和中右联盟外,在左翼方面,有8个政党;在右翼方面,有4个政党。在德国,近年来,绿党和左派党加入了执政竞争行列。这种新党派大量涌现的政治多极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相一致,侵蚀了大党的政治基础。

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多元化,政党格局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左派政党和中右派政党的中间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在欧美各发达国家,形成由左翼、中左派、中右派和右翼组成的四个层次和两大阵营的松散统合。当今的左翼,在英国,有时又被称为硬左派(hard left),表现为以新左派思想为导向的激进左派,包括新左派、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共产党和新的反资本主义政党。右翼指以新右派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极右派别,包括新右派政党和团体、宗教右派势力、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和团体。在英国,中左派有时又被称为软左派(soft left),指各种各样的温和左翼政党,包括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自由主义政党和参政绿党。中右派指对中左派政策持宽容态度的坚持社会保守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的保守派政党。极端或激进派别大多都以与他们立场相近的中间政党为政治靠山,并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形态来影响中间党派;中左和中右党派以与自己立场相近的极端派别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同时,以灵活和包容的政策来争取中间势力的支持和对立派别的合作。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