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理论家为社区居民详解交通

【北京日报】理论家为社区居民详解交通

本报讯(记者 贾晓燕)昨天,“理论家新春走基层”活动在东直门街道新中西里社区举办,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李萌、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天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等专家走进社区,为居民详解交通疏堵。

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生动具体的事例,市民来问,专家来答,市委、市政府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的一项项决策和措施被生动地展现在社区居民面前。

居民赵奉毅向专家问起了公交专用线的问题,谙熟交通政策的郭继孚第一个“抢”过话筒:“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看来您真是很关注北京的交通发展啊!”

郭继孚举例说,日本东京也曾出现过严重的拥堵问题,但现在已经不那么堵了,主要原因是东京发展了公共交通。目前,东京的轨道交通每天可以运输4000万人次,而现在北京轨道交通的运输量只相当于东京的四分之一。“由于轨道交通建设速度有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地面公交还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一方面要让公交车快起来,另一方面,会加密路网。同时,还要通过建设公交专用线等方式,增加地面公交的覆盖面。”

“我来说几句。”郭继孚话音一落,李萌紧跟着补充。他解释,轨道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首选,因为这种方式占用道路资源最小、使用效率最高,同时,载客的容量又是最大的。但是,建设轨道交通需要一定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公交成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快速公交需要足够大的站间距,才能提高车速,可老百姓却希望公交线路尽可能离家近,而且到达目的地越快越好。如果真的这样设计,站就会太多、等待时间也会过长,从而导致一条无效的公交线路。”李萌耸了耸肩,继续解释:“搭建一个有效的公交网络,需要分层设计,既要有骨干线路,也要有次骨干线路。现在,北京正采取多项措施,比如社区微循环线路,与轨道交通形成有效接驳,提高出行效率,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怎样才能使交通更畅通?如何借鉴国外其他特大城市的缓堵经验?解决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有什么好办法……短短一个半小时,专家对大家关心的交通话题进行了细致解读,居民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还掏出纸和笔做笔记。

窗外,春寒料峭;室内,暖意浓浓。听了专家们的解读,今年80多岁的居民万松青老人很是高兴:“真不白来!”临了儿,他还提了个建议:“老旧小区的停车资源应充分利用,特别是应该取缔私自安装的地锁。”抬头看三位专家时,记者发现,他们也在认真记录。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