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非敌情 “拖瞒封堵压”五字诀激化石首群体事件(2)

舆情非敌情 “拖瞒封堵压”五字诀激化石首群体事件(2)

还有“瞒”字诀“封”字诀,在这起事件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一直封网封报封口,当地媒体在事发后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报道,而且在矛盾激化、几万群众聚集、政府调集消防车和警察上阵时,当地媒体居然报道说是“当地正在进行一场消防演习”这样掩耳盗铃的荒唐事。其他有关事件真相的报道却一点也看不到。

但是“瞒”和“封”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瞒”不了也“封”不住。在高科技信息传输技术如此便捷、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瞒和封完全失去了意义。就在事发现场,一位网民就用自己的手机,在微博上将现场发生的一切一条一条地发布到了网上,包括事态的发展,图片和对话,总共发布了140多条,很快全世界就知道了“石首事件”并非一场“演习”,甚至很多外媒直接等侯着这位网民的微博消息观察事态的发展。

不仅仅是石首事件,在很多影响很大的网络危机事件中,都可以发现政府采用这些过时的“五字诀”,反倒引发事态扩大、矛盾激化的情况。如“故宫‘门’事件”、“抚州爆炸事件”、“江苏滨海封网门”等。

其实在网络时代,这样的“诀”早已失灵,不管用了。互联网时代,要想仅凭高音喇叭、小传单、高压水龙、防暴警察乃至封堵当地媒体集体失声,就一厢情愿地想将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迅速平息,只能是异想天开。在当今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特别是在互联网络得到普及和应用的时代,任何事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封不了捂不住的。封、堵、捂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越抹越黑”,并给造谣言生事者满天飞沫的胡说创造滋生的土壤。所以,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明智的政府,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封锁消息,不是武力弹压,不是简单轻率地使用暴力激化矛盾,而是要尽快在最短时间内向全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布相关信息,遏制谣言的传播,力争化解矛盾。

在有些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的逻辑里,“舆情就是‘敌情’”,就得当敌人来对待,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拖、瞒、封、堵、压”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网络”心态屡有所闻,甚至滥用媒介,文过饰非,漠视民意,打压舆论,这无疑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发表评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文章提出,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政府治理同样进入2.0时代,必须具备必要的媒介素养,不能只知打压甚至封堵舆论。“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可谓一语中的。

舆情不是敌情,网民也不是敌人。没有必要舆情一起,就如临大敌,使出各种阴招,封、堵、捂、压、瞒、拖,甚至不惜“跨省追捕”——其实完全于事无补,没有任何用处,反倒更加使自己陷入被动,陷入无能的怪圈之中。所以应对网络舆论,就要摒弃老观念老办法,以坦诚、开放、开明的心态来勇敢直面,才能真正把舆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解决舆论危机。拖、瞒、封、堵、压或是怕和躲,甚至狭路相逢般硬碰硬,利用职权“跨省追捕”,这些都是过时的、陈旧的方法,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问题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