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缘起与可行路径(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缘起与可行路径(3)

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使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更趋平等,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应逐步实现政治决策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因而,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必须选择恰当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彼此协调、自如运转的合理结构,实现政治管理与政治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寻求上下合力,凝聚继续推进改革的共识。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克服这些挑战,任何否定改革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中国走到今天,无论围绕改革的具体路径还有多少争议,坚持改革、深化开放,应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执政党的改革勇气、改革智慧和改革使命;而人民民主制度完善的关键是人民民主素养的培养,更需要人民自身的反思与塑立。正如温总理在2012年答记者问时所称:“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当前既需要着力于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的声音有合法的表达渠道,只有在不同声音碰撞、交锋中,才能逐渐形成社会共识;更要积极探索“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2、转变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政府的执政理念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管理系统,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的范围和方式已发生质变,机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但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形成。政府仍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及方式,逐步建立高效、协调、正规的政治管理体系,从而为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创造条件,关键是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3、发挥制度优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架构。政治体制改革需将社会主义民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管理经济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要根据宪法规定,积极推进民主选举,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把人民代表大会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也要进一步密切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当前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键是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的合作共事,使有关重大方针和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经常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联系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对话渠道,以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方式来协调与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前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既要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还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各界爱国人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更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当前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主要是要切实强化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