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地方公共决策(5)

盘点2012地方公共决策(5)

核心提示:陈德荣:搏击金融风暴  【入选评语】2010年7月,陈德荣调任温州市委书记,上任伊始便开始推行一系列铁腕改革,从土地清理整顿、大拆违到环境再造。

改革新共识与“中国梦”

■贺海峰

面对中国发展转型的诸多压力与挑战,已经执政6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节点。当此关口,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出京,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向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圈。此举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欲唤醒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锐气、胆略,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啃硬骨头、勇涉险滩,势必遭致既得利益反弹。从中央权力结构看,中央实际权力大多分散于各个部委,而非集中于最高决策机构。所谓“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并非无的放矢。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虽已讨论多年,但仍迟迟不见出台。正是既得利益挟持改革议程,最终形成“不改革”的僵局。

最近,《旧制度与大革命》这部“盛世危言”再度成为热点,显示出各界对“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担忧。这些年来,中国被“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层层堆叠裹挟,由此导致社会土壤不断板结,社会冲突此起彼伏。不改则衰,盲动必乱。做好“顶层设计”,尤为必要、尤其紧迫。

但顶层设计的内涵,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央领导人的设计,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精英的设计。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无论是改革的发动,还是改革的可持续,地方、社会的动力都至关重要。否则,顶层设计终将变为空中楼阁。小平“南巡”前夕,社会氛围普遍沉闷。南方谈话目的就是要在地方聚集改革力量,此后的大规模分权,又为地方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足够动力。

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显然已形成共识。十八大后,李克强同志立即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浦东、滨海、深圳、义乌等11个试验区的意见和建议。他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鼓励试验区做改革的先遣队与侦察兵。

这一表态对于地方而言,不啻于注入一针“强心剂”。地方的改革创新遇到新的严峻挑战,令人担忧的现象已开始显现。例如,一些优质基层创新试验,因为得不到上级支持而不能持续;一些已在其他地方普遍推广的改革创新举措,在另外一些地方却受到抵制与排斥。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性支持,即使最出色的地方改革,也难形成扩散效应。因此,有必要及时将先进的地方改革创新上升为国家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亦是顶层设计应有之义。中国以往的改革往往由部门主导,这一模式既有其必要性,也带来不小的负面之害。其实,所有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都应是市场、是社会。譬如,城镇化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是,如果行政部门不去放松管制政策,不对现有土地、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社保、财税等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城镇化不可能竟其全功。

而更重要的是,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接受与支持。例如地方“一把手”腐败和权力滥用,仍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很多政绩工程,更多是在迎合上级。社会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问题。实践证明,社会自治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社会生活愈有活力,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愈加牢固。显然,我们还应积极尝试包括乡镇和县市在内的社会基层自治,尽可能拓展公民基层自治的空间。

履新之初,习近平同志有关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的谈话,引发广泛共鸣。“中国梦”亦即家国梦。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更在于安全的食品、清新的空气、坚固的桥梁,在于每个公民的幸福与尊严。把公民幸福与尊严置于首位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持续激发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才能上下同欲、朝野共济,成功穿越“历史三峡”。

未来10年,是非常紧要的机会窗口。中央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势将重燃公众对改革的信心、对未来的期盼。期盼公平、正义、幸福、尊严,期盼家和万事兴、治国平天下……有梦想的人海阔天空,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