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
无论交通法规多么严格,只因在车上加个“公”牌,便有了“执行公务”“司机行为”等说辞,交通违法便堂而皇之地一再上演。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违法违章行为,日益引发公众不满。治理公车违法行为,让各种“特权车”“霸王车”无处遁形成为普遍呼声。
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一些公车的驾驶员、乘坐者和管理者,不仅没有带头遵法守规,反而对交通法规置若罔闻。高速公路上超速60%,局长用车20个月内累计违法50余次,乱闯红灯随意停放……频频发生在公众身边的各类公车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也扰乱了交通秩序,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详细】
——南方日报
报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开通的地铁六号线首期传出最新消息:因拆迁未能完成,目前沙河站只能按“飞站”方式处理。这意味着沙河站附近的居民将与六号线“失之交臂”。
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地铁是一个涉及多项重大设备精密运转的大系统,其安全可靠依赖于科学性和严谨性。六号线在规划设计时,是按全线一次性开通标准来进行,所有的设备和系统均按这一原则进行考虑的。如任意更改行车线路、调整设备功能,甚至采取非正常的运营模式,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大家都从已经开通的地铁中感受到:地铁是容量大...【详细】
——南方日报
治理公车私用是一个“中国式”难题,先行者广州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办法。从2011年8月开始,广州在全国率先运用北斗导航系统监督公车使用,虽然政策执行之初备受争议,但效果立竿见影:一辆公车一年可以节省费用5000多元,全市一年可以节省费用开支4200多万元。广州市纪委日前表示将深入推进公车治理改革,从4月起,将在每月的定期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市上月违规使用公车情况及整改情况。这一举措无疑又是一道“紧箍咒”,也让公众看到了遏制公车私用的一缕阳光。
为公职人员配备公车,本意是在八小时内提高工作效率,但现实情况是,公车私用日益引发公众不满。从中央到地方,不知相继出台了多少改革措施...【详细】
——广西日报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道理妇孺皆知。清洁工程不单是扫地,更重要的,是要全社会培育一种文明理念、行为习惯,要求干部群众养成“若扫天下,先扫一室”的务实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意识,时时勤拂拭,不让染尘埃。如果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风过后,很难留下什么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效也会付诸东流。
“一阵风”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作风上的痼疾。笔者认为,做好工作,不搞一阵风,既要靠觉悟,更要靠制度,清洁工程如是,抓“八项规定”的落实、抓工作作风转变亦如是,必须有制度、用制度定责、问责、追责、究责...【详细】
——吉林日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金融满足率不到40%,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平均在12%,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20%以上。农民手中有土地,却不能像城里人那样引来资本;农民贷不到款,就意味着缺少创业资金,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座“冰山”如何消融?
我省创造性地推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融资模式,不但激活了农民“沉睡的资本”,更由于模式新、手续简便、利率优惠、风险可控,被称为“吉林模式”。根据初步测算,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推广后每年可为全省农民初步增加信贷投放200亿元...【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