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意义大于形式的环保课

“地球一小时”,意义大于形式的环保课

3月23日,南京举行“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当晚8时30分,南京电网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至8时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南京今年虽然有300多幢集中控制的高楼如期关灯,但居民主动参与灭灯的情况远不如往年。

“地球1小时”,源于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8时30分至9时30分期间熄灯1小时,以此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活动期间,南京用电量不降反升,似乎有些尴尬。不过,晚上八九点钟正值用电高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也是自然现象。因此,判断“地球一小时”的节电效果,不能仅仅横向观察更要纵向对比,看与最近时期同一时间段的用电量相比有无下降。

而且,公众主动参与灭灯的情况远不如往年的背后,并不意味着“地球一小时”已经徒具形式,恰恰相反,应是新鲜劲过后理性认识的回归。从技术和专业角度分析,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装置来讲,突然断电然后再启动,可能会造成比一小时电费更大的损失。也有人对“熄灯点蜡烛”之举进行了量化解读。价格方面,一盏普通的日光灯40瓦,1小时耗电0.04度,1小时节省0.0219元,但一根普通蜡烛至少要0.5元。实效方面,一度电对应碳排放量为0.9千克,熄灯1小时,一盏日光灯节省碳排放量0.036千克,而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燃烧1小时会释放碳0.007千克。

这些质疑,并非抹杀“地球一小时”作为一项世界活动的意义。我们关注并且执行“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省几度电,也不是一定要市民刻意体验一下没电的感觉,然后努力发出一番“没电真安静,生活真美好”的虚伪感叹。“地球一小时”,更强调传达出来的理念:保护地球,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而且,世界是可以停电的,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离开电灯和电脑的,世界是可以回归安静的。

参与“地球一小时”的真正意义,不是在这一小时关闭电源,而是在每年的8760小时,时时绷紧节能降耗这根弦,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