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懒人才能更好帮穷人

不养懒人才能更好帮穷人

据新华社报道,在24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对政府来说,不能只要碰到民生问题就都去做,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目前仍有很多民生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约束。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

长期以来,在讨论民生政策的时候,人们往往只关注穷人,很少谈及懒人。究其原因,一是在追求社会基本保障均等化的前提下,目前我国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人们感觉懒人这个问题还没有到需要解决的时候。另一个原因是穷人比较容易甄别,而懒人的概念相对模糊。

什么是懒人?欧洲国家,这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地和福利社会的大本营,所作出的界定有一定参考价值。2011年,英国政府公布六十年来最大的福利制度改革方案,警告失业者如果不申请就业、拒绝政府介绍的就业机会、只靠领取救济度日将面临处罚。

有劳动能力,却懒得学习,懒得干活,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施舍,是懒人的特征。比如无正当理由撂荒承包土地、山林、水塘等的农村贫困人口,宁愿坐在家里吃低保,也不愿意做所谓不体面工作的市民,都属于这个范畴。劳动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义务。有劳动能力却不工作,无形之中对正常工作者的权利构成了损害,也侵蚀了应得到帮助的人所得到的份额。从公平角度看,民生政策就不应该养懒人。

懒人是怎么造成的?一提懒人,就归结为天性好吃懒做,显然不恰当。必须承认,有的懒人是制度培养的。比如一些西方国家,参加工作交了税以后,薪水比失业救济金高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干脆不工作。广州市有关部门也发现,对所有符合低保标准的个人及家庭实施“一刀切”的低保制度,导致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群担心参加就业不能享受低保待遇,宁愿领低保也不想出外干活。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显然不足,因此,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提升社会保障的质量依然是当务之急。但是,一定要汲取欧美国家经验教训,不能因为制度设计的缺憾,消减个体的创业精神,降低人们的勤劳意识。有的地方开始建立低保退出制度,对有劳动能力又拒绝就业安排的,适时调整出低保队伍,避免产生养懒人的负面效应。针对很多懒人劳动技能差的现状,不再单纯给钱,而是进行就业扶助。只有这样,民生政策才能惠及更多的穷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