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关键仍是改革(2)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关键仍是改革(2)

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必须下决心在石油、电力、电信、金融、铁路等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完善机制,打破垄断,加快构造有效竞争格局,加快垄断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推进垄断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2005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两个非公经济“36条”,两个非公经济“36条”都规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进入金融服务业,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这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创造条件,为推进国有垄断企业股权多元化提供契机。但是不可否认,在以往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政企不分、监管不力为个别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营者和出资人进行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受到质疑。国有垄断行业是特殊利益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在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势必会出现突出的利益博弈问题。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方案公开、程序公正、社会参与、媒体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发挥市场的作用与转变政府职能密切相关,必须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政府的直接干预依然渗透在微观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垄断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甚至涉及已经市场化的竞争性行业。这种行政权力的滥用,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制度土壤,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主体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要交给市场主体去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必须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决定了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失败的被淘汰者。而即使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有时也难免因为天灾人祸的影响而遭遇难以为继的危机,公平的保障体系能够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免除后顾之忧。

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日益强大的人力资本。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主体是政府。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政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与其公共职能的定位高度相关。各级政府如果不能充分体现民意,顺利进行职能转变,则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很难建立和完善,为公众服务的积极性很可能为机构的私利所左右。因此,这不仅包括政府自身机构和职能的演变,而且还涉及或包括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功能与市场功能的界定、政府行为的规范乃至行政权力来源与约束等更为丰富、广泛的领域。政府转型客观上要求相关领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机制的协调配套推进。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