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人担心公款吃喝“回潮”说明啥?

九成人担心公款吃喝“回潮”说明啥?

高档酒店门庭冷落、胡吃海喝之风收敛。在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和发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号召以来,治理公款吃喝乱象成效显著。然而,《中国青年报》日前的一项民意调查却显示,在认同治理成效的同时,也有超九成的受访者对公款吃喝之风会不会“大面积回潮”表示担心。

如此高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表明公众对于治理效果能否持久信心不足。这也提示各级政府部门,只有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增强制度刚性,才能让公款吃喝不敢回潮,也不能回潮,进而增强公众对于政府整治公款吃喝能力的认同。

公款吃喝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泛滥,在于公务招待在不少地方已经异化为规格和身份的象征。这种认识融入到一些官员的头脑之中,公款吃喝的冲动逐渐演变成其“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在一些官员“圈子”里,资金项目等公共事务乃至个人升迁都需要在公款吃喝中“勾兑”实现。如果不“打到痛处”“抠中命门”,光靠一纸行政命令恐怕能管住一时,却难以持久。

反观现有的一些治理公款吃喝手段,多具有软约束特点,在纪律要求、法律规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地方的规定对此仅仅停留在“不准、禁止”层面上,缺乏具体定性定量的处罚措施;一些制度规章的弹性比较大,可操作性差,缺少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执行或监督也难脱“运动式”、“一阵风”嫌疑。

因此,若无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刚性执行,若不能彻底解决公款吃喝现象背后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不打破利益分配格局和潜规则的桎梏和公款吃喝的腐败亚文化盛行,“上行下不效”或者“上行下假效”的问题也就难以根治。

对此,各级党政部门一方面要持续保持对于公款吃喝高压态势,不定期进行督察、暗访;另一方面要拓宽公众、媒体等社会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收集和及时研判、处理等反馈机制;要明确违法违纪界限,增强执法、执纪刚性,对于已查实的案件严肃惩处,发挥案件威慑的效力,以儆效尤。

同时,要深入改革财政预算体制,严格限定公务接待预算经费用途和数额,实行阳光预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报销制度,进一步推动“公务卡”结算,实行公务接待经费公开,不让公款吃喝直接或变相报销;对于已有各项规定,尤其要保障其刚性,杜绝被“揉捏”变通执行。有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权力,铲除吃喝盛行土壤。(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