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举止不端、贪污受贿的干部在反腐败中被揭露被查办,民间尤其是网络舆论就出现了一些对干部队伍不利的评价。干部形象问题,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个缘故,在某些公众场合,有的领导干部生怕自己的言谈举止引起公众注意,被拉入舆论漩涡,于是不敢放手工作,不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做,当然不可能改变舆论的一些偏见,反而会动摇人民群众对我们干部队伍的信心。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确实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的是能力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有的是作风问题,有的是思想问题,有的是腐败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负能量不可小视。
问题需要承认,但如何评价整个干部队伍,则需要一个全面的认识。从系统论来分析,这些问题涉及个别与全体、局部与整体、短时与长期、决策与执行、虚假与真实等关系。如果不这样看,只是取其一端,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社会上对领导干部的许多看法,可能与“六大认识误区”有关:误区之一:把个人的问题当成组织的问题;误区之二:把个别问题当成全部问题;误区之三:把执行层面的错误当成决策层面的错误;误区之四:把一个时段的错误当成全过程的错误;误区之五:把有缺陷的人当成完美的人看待;误区之六:把街谈巷议的民间谣传当成似乎存在的真实依据。盲人摸象,就容易以偏概全,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只要看到一个干部有问题,就看成组织有问题,整个队伍有问题,这样的联想,完全缺乏逻辑,经不起推敲。相对于整个干部队伍来说,房叔表叔、不雅视频和雷语雷人毕竟是个别现象。衡量一个政党和组织的好坏,关键是看其章程和行动,如主张、宗旨、结构、作风,特别是看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政治民主,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等。从这些方面看,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群众一般相信眼见为实,容易把执行层面的问题看成是领导决策的问题。在有的地方和领域,长期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痼疾,常常是有选择地执行上级决策,或借结合实际而歪曲甚至否定上级决策,走形变样。这种情形,对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损害极大。最近,中央明确要求,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务必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严明党的纪律,体现了落实党的宗旨之必需,也有利于干部队伍整体形象的塑造。
据调查,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了解,其中很多来自网络、小报、影视、谣传或文学作品。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些问题在个别地方、有的时候、个别党员身上确实存在,但由于“晕轮效应”、“从众效应”,负面事件常常被放大,甚至形成了“塔西佗怪圈”(“塔西佗怪圈”是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通俗地说,就是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公众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在当今网络时代,这个“怪圈”对执政党的挑战很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形成健康的舆论场。
从科学角度讲,人有三“性”,即生物性、社会性和符号性。其中,生物性是基础,人和人没有太大差异。社会性即社会角色,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如在家里是丈夫、妻子、父亲、儿子等,在单位是厅长、处长、科长等,在社会上可能是同学、战友、同事或老乡。符号性即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代码,这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就像报纸上的某明星、某名人等,实质是一种社会“身份证”。从三“性”看待领导干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走进一些认识误区。
领导干部是人,不可能没有缺陷和毛病。特别是努力干事的领导干部犯错误的几率更大。不干事的人不容易犯错误甚至永远正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不论什么人,都不能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对领导干部而言,要求更高更苛刻,还必须守住政治、政策和纪律的底线。
这样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干部,也有利于找到有效的药方,加强监督和约束。
领导干部既是特殊人物也是普通人物。允许他们犯错误,但不能突破底线。不应该神化领导干部,也不应该放任领导干部。没有监督的权力就会滥用。对于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同时,也要从体制机制上填补漏洞,加强制度建设。(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