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前的准确预测
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后来被片面总结为“小震闹、大震到”,这让中国地震学家相信,地震预报并不是难事。但仅相隔一年五个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没有出现任何前震,造成“漏报”,导致24.2万人死亡,地震学界的主流专家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
唐山地震漏报后,顾功叙等5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撤销地震局。专家们的理由是:地震预测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 度。1980年,地震局机构改革,地震预报室变为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从政府部门降格为事业单位。1998年,地震局再次机构改革。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一分为 二: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前者负责日常的监测预报工作,后者负责科研。而且其英文名有意隐去了“预测”二字,翻译成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地震科学研究所)”。至此,预报功能已经严重弱化。
但是,追究唐山“漏报”的责任,真的是地震预测技术方面的原因吗?张庆洲的纪实作品《唐山警示录》可以帮我们揭开真相。
根据张庆洲整理的《唐山大地震预测时间表》,早在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一次会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次长期预警,接下来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也相当精彩:
1972年11月,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在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
1975年12月,地震地质大队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河北乐亭至辽宁锦州一带及其东南渤海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
1976年初,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综合唐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7月6日,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7月7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7月16日,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7月22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26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15人到北京市地震队听取汇报。北京市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7月27日10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取了汪成民的汇报。副局长查志远决定,让汪成民明天去廊坊落实水氡。
27日16时,吕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声和王守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电告紧急震情:第二个峰还在上升,上升……
27日18时,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超过24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