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公车关进“制度笼子”

怎样把公车关进“制度笼子”

只有健全道德自律、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三位一体”的公车私用防控体系,才能将公车私用关进“制度笼子”

4月5日,有媒体曝光了河南多起公涉嫌公车私用事件。一些公车停放在河南省一些旅游景区、娱乐场所。

清明节之前,尽管各地纷纷发出禁止公车祭扫的通知,但江苏、安徽等地还是连续曝出有人“顶风作案”而被查处。

时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在“厉行节俭”、“轻车简从”背景下,公车私用再度引发热议。

“公车私用与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相悖。管住公车私用背后的权力,已成社会诉求和民意所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鲁照旺看来,要遏制公车私用的腐败行为,还须下监管“猛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尤其要通过建立刚性制度来约束权力,健全查处问责机制,细化管理规定,增加违规成本。

公车私用更趋隐秘

多年来,公车私用一直是个顽疾,已成为中国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据权威部门披露,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从最近曝光情况来看,在中央八项规定深入人心,全国上下狠抓改进作风的关键时期,公车私用的情形得到一定遏制。但与之前相比,有些公车使用者躲避公众监督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而隐秘。

最常见的做法是,如果领导干部到朋友家赴私宴,司机把领导送到后,随即把车开走,等领导需要时再来接;当规定公车不能在夜晚出入宾馆、娱乐场所,就索性将车停在僻静处之后再步行前往,以避人耳目。

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做法,由于对公车私用查处越来越严,有些领导干部用车已由地上转移到地下。“有些政府的公车虽然入库,但更多国企的公车,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很多增加的公车使用者都是政府领导干部,而买车养车的却是企业。”北京一位国企司机王师傅向本刊记者透露。

“有些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领导干部,一直是企业公关的主要对象。因此,有些企业会主动为其购买专车并聘任专职司机。”王师傅说。

更为恶劣的是,有媒体曝出有些公车使用者甚至故意以遮挡号牌,或套用军车牌和假牌等方式逃避社会监督。

“目前有些地方公车私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千方百计逃避监督,不但弱化了制度的约束力,也使公车的管理规定名存实亡。”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存在三种普遍心理

目前,公车私用者普遍存在三种心理,即贪小便宜心理、侥幸心理、“特权”心理。在这三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公车私用不仅挑战社会大众的容忍底线,更是对相关部门查处公车私用违规力度的考验。

首先,贪小便宜心理。有些领导干部对公车私用抱着“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的心理,汽油由单位埋单,过路费不用自己掏,公车坏了也由单位修,全然把公务车看成自己私人所有。

其次,侥幸心理。有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被查到,更有甚者自视职位高、有背景,即使被曝光也能“摆平”。

本刊记者采访的不少市民认为,有些领导公车私用隐蔽性很强,只要不过于张扬,也没有多少风险。“再说,即使老百姓发现想举报,也往往不知道向谁举报,而且举报提供相关证据也很麻烦。”

“目前公务车除警车、城管用等有少数明显标识的公车外,很多机关、国企的公务车与私家车样子难以分清。公众根本不会从车牌号鉴别出是否是公车。所以,只要不被监察部门或媒体记者盯上,被群众举报的可能性极小。”云南一位县级领导对本刊记者说。

事实上,以往很多公车私用者被查处,也几乎是群众举报或媒体曝光后,纪检机关才介入调查。纪检机关更多是过年过节进行突击检查。

第三,“特权”心理。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享受公车是一种权力带来的福利。自己位高权重,就应无时不刻地享受。

“在很多人心中,公车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身份的象征,多大领导干部,坐什么样级别的车,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鲁照旺说,“领导干部公车私用,与其说是身份的炫耀,不如说是特权思想在作怪。”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