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历史境遇(3)

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历史境遇(3)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14](p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5](p11)这就明确表明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肃清残余的封建、买办和法西斯主义等落后思想,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不断巩固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全国建立积极服务于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由于旧中国文化教育的极端落后和匮乏,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极端低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这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普通民众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相对低下的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正如列宁倡导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包含着扫除文盲的任务,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一样,切实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努力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在全国初步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并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就成了摆在党和国家面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部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进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起确定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大会讨论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16](p341-342)但之后,由于受“极左”思潮和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等各种因素影响,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八大”确立的经济文化建设总路线并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方面中得到贯彻落实。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也进入全新时期,面临全新境遇,承载全新使命,拥有全新地位。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适应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新任务,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要求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经验等。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面临全球化的对外开放新境遇。随着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日益便捷频繁紧密,合作日益普遍广泛深刻,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不断加强,地球村落化、世界一体化的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日益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共同背景。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中国要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更加迫切需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对此,邓小平在1984年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7](p78)因为,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但需要积极推进传统的产业革命,不断提高工业化的规模和水平,而且也要追赶世界新技术革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就不能不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金等,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迎来了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使命。“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8](p208)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人们普遍落后的受教育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积极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和普及国民教育,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地位。“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p367)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20](p200)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重要战略地位,与经济政治建设共同构成历史上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