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力量要鼓励并放心

对社会力量要鼓励并放心

摘要:这是报道所提供的图景,未必反映了灾区现实全貌,但确实表明志愿者的作用没有获得强烈的反应。汶川地震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几年来,志愿者经过了一次次演练,展现了丰沛的社会热情、力量。

雅安地震后,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不断涌入灾区。据报道,面对灾区的各种情况,志愿者却都有着自己的尴尬。一些报道提供了如此图景:大量志愿者进入灾区,反而堵塞了道路,被视为“添乱”;有的志愿者身份不被认可,有的被当成了累赘,纷纷被劝返。在志愿者招募点,往往由于名额有限,部分志愿者无事可做。

这是报道所提供的图景,未必反映了灾区现实全貌,但确实表明志愿者的作用没有获得强烈的反应。与汶川地震时期的一致好评、盛赞不同,这次志愿者的表现,竟至于带来了反思之声。有种意见极具代表性:志愿者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奔赴灾区,良好的专业性、组织性才是救援的关键,而一线救灾更需要专业队伍。早在地震当日,已经有电视新闻呼吁志愿者慎进灾区。

无可否认,抗灾、救灾,我们的应对更加成熟。一次又一次的地震,见证了社会动员力、资源组织力、信息传播力。日常中,专业救援技术、设备、人员的建设,比以前更积极主动,面对灾难时,组织、调度、操作更加成熟而有序。从高呼众志成城,到更强调专业性、组织性,也许是我们应对地震过程中的一种转变。这是向成熟的转变,也是值得期待的转变。

汶川地震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几年来,志愿者经过了一次次演练,展现了丰沛的社会热情、力量。所谓“元年”,并非志愿者现象第一次出现,而是志愿热情空前释放,志愿者、社会力量的作用,令人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刮目相看。当然,与应对地震的转变一样,志愿者的作用,以及对待志愿者的认识、评价,同样需要一场转变:从强调热情向强调组织性、协调性转变。

志愿者不同于专业救援人员,不同于政府,不同于任何国家力量的作用。志愿者的“专业”,体现在社会细节中的帮助,有些细微的需求、问题,只有志愿者更易察觉。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代表着一种社会的自我帮助、自我恢复,是需要鼓励的社会力量。如果说抗震救灾的眼下,不宜过多鼓励志愿者前去灾区,那么救灾转入第二阶段,尤其是家园重建阶段,志愿者的作用就可以有相当明显的体现。那么,何时、何地需要志愿者,哪个阶段需要有爱心人士做好准备,如何给予信息指导,这些或许就涉及到对志愿者力量的协调、组织,而这些问题有没有被考虑充分?

如果说志愿者缺乏专业性、组织性,那其实说明,志愿者的发育还不具备更成熟的土壤。有时候,志愿者,乃至社会民间力量,面对的仍然是各种不放心。没人否认这种力量,但提携这种力量的努力不算充足,很难说社会力量是作用有限,还是被给予的发挥空间本身有限。某种程度上,一些对志愿者的观察和评价,往往是基于实际的需要出发,而不是真正认识到社会力量成长的价值,这种态度充满了一定的功利色彩。

志愿者是值得称赞的,有人可能热情在慢慢冷却,有人可能依然坚持,这也很正常。但所有的进步社会力量都是值得珍视、呵护的。有时志愿者作用不明显,有时志愿者甚至“添乱”多于帮忙,这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如果提供的条件欠缺,社会力量发育不足,最终一切热情也会消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