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震后心理重建——科学性和专业性并举(2)

摘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如何对受灾群众展开科学、有效的“心理救助”,很多国家也有着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日本:重视对儿童和老人的心理救助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员一般将地震后3周左右看作心理医护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符合我们常说的“痛定思痛”,即人们从震惊、呆滞和身体伤痛中平复过来,心理危机开始出现。尤其是孤儿、重伤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龄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9个月后,受灾最严重地区男童和女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仍分别高达12.5%和19.5%。鉴于以往的教训,日本非常重视震后受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007年3月25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附近发生里氏6.9级地震,有573个孩子成为孤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为此,日本全国儿童青年精神科医疗设施协会立即向灾区派出了5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儿童心理护士,为灾区儿童提供了为期20天的心理关爱服务。之后,日本还专门为这些孤儿建立了一座“疗伤屋”。在这里,有任他们发泄悲伤的“火山房”,孩子们可以任意摔打物品;有“回忆房”,孩子们可以大声哭泣,和去世的父母说悄悄话。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一名儿童在避难所前和大人一起跟随志愿者做广播操。)

除了儿童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在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心理干预人员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注意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