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震后心理重建——科学性和专业性并举(3)

摘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如何对受灾群众展开科学、有效的“心理救助”,很多国家也有着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法国:建立“心理接待中心”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法国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心理接待中心”。心理学家会在社区附近建立一些“接待中心”,面向所有公众开放,在那里接待所有愿意来“接待中心”的人,和他们谈话,和孩子们做游戏,在谈话和游戏当中,再现当时灾难的场景,释放情绪等。

除了针对受灾群众外,“接持中心”也面对那些救援人员,因为许多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面对灾难的场景,也会有许多难以忍受的经历,有时候也会因救援失败而有一种负罪感,有时候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心理专家会有针对性地和他们一起工作、谈话,并请一些救助者来“接持中心”谈话并看望他们救出来的孩子。

此外,在通过“接待中心”直接为受灾害影响的人群提供心理救助外,法国还注意在“二线”组织另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为心理救助提供间接支持。这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不直接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有些也不在本地工作。他们负责培训志愿者,并在后面支持这些志愿者和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的工作。他们处在一个观察的角度,当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和志愿者遇到问题时及时进行帮助。特别是当在一线工作的心理学家或志愿者们听到太多沉重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地方谈他们遇到的问题。那么必须另有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定期来听他们说,往往不需要给出什么建议,只是允许那些话语有一个出口。

在“接待中心”提供心理救助时,还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方式工作,让受创伤的人在一起谈话,让受创伤的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通过“自动治疗”,达到心理重建的目的。这时,心理学家和心理志愿者往往只是起着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经验表明,许多受创伤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的特点,根据社区的情况,集体创造出许多游戏和活动,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帮助自己和他人。而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和志愿者也需要注意观察,并将这些游戏和活动推广。 

法国专家指出,应用“心理中心”的模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时需要注意,不要把来“接待中心”的人当作是病人,不能把这些人病理学化,只需要和来访的人谈话,和孩子们做游戏。另外,心理工作是长期的,一些“心理接待中心”或者别的进行心理救助的机构应该长期存在。

综合来看,海外各国和地区在心理重建方面对我国有如下启示:1、组织有专业背景的心理专家或经过相关培训的志愿者到灾区实施心理救助,以免在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疏导方法,影响心理救助的效果;2、重视对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和帮助,避免灾区救援人员因疲劳、同情、悲伤甚至内疚等原因,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问题;3、可以组织有相同经历的人到灾区进行心理帮助,以他们的个人经历为受灾群众提供鼓励和支持;4、心理救助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注意避免随着灾区情况的逐渐好转,放松了对心理救助工作支持和帮助,另外要注意培养灾区当地的心理救助人员,以做好后续长期性的工作;5、帮助受灾群众结成“互助组织”,因为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也更有说服力。(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