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面对雅安地震灾难 我们要再信一次红会(3)

【案例】面对雅安地震灾难 我们要再信一次红会(3)

搁置争议,救灾第一

我们对既往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我们对待灾难、对待灾难中的所有生命,却有着共同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

从一大早高速公路收费,到晚上壹基金与红十字基金会的捐款数字,雅安七级地震救援工作,在感动与呵责声中推进。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显现出关注这场灾难的人们对于救援生命的急切态度,都是无可厚非的。

生命至高无上。这是争议甚至争执的任何一方,都公认的态度。即便如王小山,说出“牛根生是做毒牛奶的,换个国家该自杀谢罪的人,这里居然堂而皇之做慈善”这样的狠话,也并不表示王小山要砸救灾的大场子。壹基金与红十字会,捐款有多有少,但各自身后都站着自己的拥趸者。拥趸者或许会因为坚持自己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而相互指责,但对待生命,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昨天下午,洪晃在微博中向粉丝道歉称,“反省我自己也说过风凉话,真的不合适,向大家认个错道歉。今天早上看到360对百度的评论,倒是提醒了我,现在是大家一起救灾,什么商战,什么公知五毛,都应该先救灾。”

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就像红十字会一天收获了数万个“滚”,并不代表那些怒骂者拒绝红十字会在这场灾难面前尽责尽力一样,对于生命关切的大共识,不应因为有局部的意见分歧而全盘否定。灾难不是意见分歧者的站队,而是在大的共识面前的重组。

灾难面前,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大共识面前,包容是一种秩序,是一种从容。抢险救灾,我们没有理由在争议、争执面前驻足纠缠。在指责的时候,我们是否检视一下自己尽了多大的力量?在批评志愿者挡道添堵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一下自己给了别人多少宽慰?你可以批评媒体渲染了灾难,但请别否认一线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给世人的所有信息;你可以分文不给红会捐款,但请你尊重奔走在灾区的红会救援人员艰辛的努力。

我们对既往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我们对待灾难、对待灾难中的所有生命,却有着共同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在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间,我们不妨把这些争议和争执搁置起来。跳开这个纠结的格局,我们会发现大同中美好的那朵云彩。

这朵云彩,不会因为牛根生捐了款、红十字会到了场而逊色,也不会因为韩寒们的关注而走样。品质有高低,但在大灾大难面前,爱心无定界。救人第一。一切形式的争议,不妨暂且搁置。

别让捐款成为负担

慈善不应成为负担。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量力而行就好,心意尽到了就好。在号召捐款方面,不应过度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让企业和个人在这种“隐性强迫”之下承受不得不捐、不得不多捐的压力

从雅安地震进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已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加入了捐助的行列。眼下的当务之急仍是抢救生命,而再往后,则是繁重的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工作,各界的捐助活动也会掀起高潮。

说到地震捐款,不少人或许对汶川地震时期的情形记忆犹新。彼时山河失色,举国同悲,人们都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捐款成了表达爱心的最好载体。爱心无从度量,款项则可比较,一些人将捐款的多少作为衡量他人道德水准的标尺,发现谁没捐或者捐得不称自己心意,便发起猛烈攻击。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王石身陷“捐款门”事件。汶川地震发生后,万科为灾区捐款200万元,在当时,这笔款项同动辄上千万的捐助相比,确实不算多。此后,王石又作出诸如“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的表态,结果成为众矢之的,饱受质疑与批评。迫于舆论压力,王石在灾区为“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万科公司也随即提出捐助1亿元重建灾区的方案。但即便如此,一些人仍然不依不饶。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件事,再咀嚼一下王石说过的话,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善款是传递爱心的载体,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就算不慷慨解囊,也不能成为判定道德水准低下的依据。将捐助活动化为道德大棒向他人挥舞,本质上是一种无知和霸道,同善与爱并无太多关系。

而在形形色色的强捐、逼捐和比捐背后,更暗藏着利益和算计。一些单位领导将捐款同政绩挂起钩来,生怕自己单位的捐款总数落于人后,丢了颜面,引得上级不快,因此不惜采用各种方式逼捐。还有些单位同各类慈善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捐背后隐匿着权钱交易、资源交换等上不得台面的勾当。当捐款同权力和心机缠绕一处,只会变得面目全非。

诚如王石所言,“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量力而行就好,心意尽到了就好。在号召捐款方面,媒体和舆论也不应过度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让企业和个人在这种“隐性强迫”之下承受不得不捐、不得不多捐的压力。

再过几天,各式各样的捐款活动会密集出现。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应该倡导和宣扬的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慈善文化,而不是大搞动员式的慈善秀。捐助榜可以有,但不必过分渲染比较,相关单位更不能给员工下达硬性指标,让捐款成为负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