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面对雅安地震灾难 我们要再信一次红会(4)

【案例】面对雅安地震灾难 我们要再信一次红会(4)

中国红十字会连续遭遇信任危机 一天4次郑重辟谣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雅安地震灾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中国红十字会在积极参与援助的同时,还在忙着回应各界对红会的质疑,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4次做出回应。

事件一:媒体报道,台湾红十字会组成救助队打算去四川协助,但被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先援助五百万人民币才可以进入灾区。有人说这是红十字会收取"买路钱",一时间微博转发过万。对此,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昨天(21日)回应,这个消息纯属谣言。

事件二:前天(20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微博说,总会工作组正赶赴雅安灾区"考察",也遭到网民批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昨天(21日)发布消息,回应官方微博中"考察"一词引起的误解,并表示将立即改正。在后续发布的微博中,"考察"一词已经被"评估"所代替。

事件三:昨天(21日)中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布的一张工作照片又引发质疑,网友说照片中的男子可能是红会工作人员,并佩戴浪琴表。后来经过调查,证实这名男子是一名媒体记者。

事件四:在地震发生当天,有网友质疑壹基金也是红十字会架构下的。对此,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芦山县灾区回应,现在壹基金已经完全从红十字会独立出去,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壹基金下拨善款也不用经过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连续遭遇信任危机,特别是在发生大灾害的时候,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害无利,如何妥善应对危机、重塑公众信任,任重道远。

【启示与思想】

雅安地震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总会希望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参与紧急救灾,但有人对此持有异议。对此,壹基金执行理事长王石转达李连杰的观点称,没有红十字会就没有壹基金。“仅仅依靠壹基金远远不够,不因个别事件,失去对红十字会、传统民政系统震灾期间发挥作用的信任。”

壹基金在这次救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很多网友甚至将红会收到的善款和壹基金作比较。

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当然要肯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传统慈善组织的贡献,“仅仅依靠壹基金远远不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地震救援需要的是所有专业救援者的合力。或许有人会说,“我哪都不捐,真想捐的话直接送到灾民手里”;在慈善机构普遍遭遇信任危机的当下,这样的声音也许容易得到很多人认同。问题是,我们现在能够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里”吗?

地震救灾不仅需要有慈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经验技能,参与救援更需要冷静和理性,避免帮忙不成反添乱。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抛弃所有的成见。我们总归不能因为一个组织过去出现了问题,就永远对其失去信心,眼下就放弃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帮助。如果我们真的像有人说的都拒绝向红会这样有资格进入灾区的慈善机构捐款,灾区同胞怎样才能及时得到帮助?事实上,现在网上对红会的某些质疑,本身就有非理性甚至是攻击的成分,或者干脆就是假新闻。

当然,对红会而言,芦山地震也是它“重塑信任”的一个良机:如果这次办好了,也许能够重新挽回信任;如果继续让人失望,则必将加大恶性循环的危机。红十字会要想重获公众信任,必须彻底抛掉过往的功劳簿,用真诚的态度和透明的运作,来打消公众的质疑和担忧。所募集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相关成本,都全程公开,每一笔捐款,都应该让捐赠人知道去向,并且时刻接受社会的监督。

实际上,所有的传统民政慈善机构,都应该认识到本次抗震救灾,也是挽回公众信任的最佳机会。这一次是真正的“伤不起”,再次办砸了,再想赢得民众信任,只怕会更加困难。

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