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薪酬凭啥“旱涝保收”(2)

国企高管薪酬凭啥“旱涝保收”(2)

核心提示:总体上,央企的工资水平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接近40%,这并不包括工资之外的福利和其它保险金、公积金等非工资收入。

改革强化业绩考核

国企高管薪酬中存在的问题已引起管理层注意,对其进行改革的步伐始于2009年。在2009年2月印发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财政部曾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280万元人民币。国资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管理。

2012年12月29日,国资委修订并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央企高管的绩效薪酬进行改革,并于2013年1月1日实施。据了解,央企高管薪酬由基薪和绩效薪酬组成,基薪是固定的,绩效薪酬取决于经营业绩。新《办法》进一步强化业绩考核,绝大多数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权重提高到50%,利润总额指标权重下降为20%。所谓EVA就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这意味着在对国企高管的经营业绩作出考核时,既要考虑企业获利,也要考虑国企占用的大量国有资金所产生的成本。

国务院今年2月5日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规定,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在工作分工中,这部分改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全国总工会等负责。

不能简单市场化了事

在今后的改革中,国企高管薪酬该怎么确定?对此,专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对高管薪酬设上限,但反对意见表示,国企作为市场主体应该用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应用具体数字来衡量。而且应区别对待两类央企:一类是设置了行政准入门槛的垄断行业的央企,另一类是没有行政准入门槛的竞争性行业里的央企。对后者,如果其高管贡献大,就应该拿高薪。否则会造成国企人才的流失。

其实,对国企高管薪酬用市场化方法解决颇有争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央企高管工资高低要以其与所创造的利润价值是否相匹配为原则,同时兼顾到同行业水平。很多央企高级管理人员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是通过行政任命上岗的,而且一些央企是占有垄断资源和政策优势获取利润的,所以不能简单用市场化、国际化来解决问题。

徐洪才建议,今后国企高管薪酬改革应两条腿走路:一是总体上与绩效挂钩,从当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发展进行考核,避免高管的短期行为;二是职业经理人上岗要市场化,现在是领导任命的多,开放度不够,容易滋生内部腐败,拉大收入差距。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