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贵:二十年圆了“飞天梦”(2)

陈祖贵:二十年圆了“飞天梦”(2)

核心提示:

老陈一生在航天事业上屡建奇功。一位老同事说:“一是他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航天事业奋斗不止;二是他的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水平高超;三是他有创新的头脑、灵感和天赋。”如今,飞天梦圆,多项创新和发明在握,满头银发的陈祖贵把全部心血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我这一辈子很知足了。”不修边幅的老陈,撩着那头零乱的白发,面对记者露出一丝可爱、狡黠的微笑。“如果不让我干了,退下来后我就写几本书,把我这一辈子的事都写下来,留给自己,留给后人。”

孜孜以求敢为天下先

让空间垃圾变成实用的卫星

过去,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返回后其仪器舱就成为了太空垃圾。上世纪80年代,杨嘉墀院士问老陈:“老陈,你能不能把仪器舱控制住,当颗科学实验卫星用?它可是个宝贝啊!”一句话拨动了老陈的神经,一定要把“空间垃圾”变成卫星,老陈暗下决心。

为此,他潜心钻研。

不久,老陈获准在一颗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仪器舱上做试验,结果地面指令发出,仪器舱依然“我行我素”。第一次试验不成功。

面对压力,“认死理”的他不服输。经过查找,陈祖贵得出结论: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是“卫星本身有毛病”。大家将信将疑。

1994年,我国又有一颗返回式卫星上天,陈祖贵又获得一次宝贵的试验机会。王希季院士专程从北京赶到西安给陈祖贵“坐镇”。深夜12点了,一些队员睡觉去了,年过古稀的老院士还和老陈坐在一起。在北京,杨嘉墀院士也没有睡,通过电话告诉老陈:“不管成功与否,要保存好试验数据。”并对注意事项一一做了交待。

指令发出,所有的人都屏息等待,终于,这一次仪器舱“乖乖听话”了,它不再“乱翻乱滚”,而是变得服服贴贴。陈祖贵成功了!

王希季院士和老陈紧紧拥抱在一起,控制中心一片欢腾。

那晚,试验队聚餐,所有的同事都击筷敲盅,齐声高喊着老陈的名字:“贵、贵、贵……”向他敬酒。此时的陈祖贵,就是一个策马荣归的英雄。

老陈醉了,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被人们从床上“架”上返回北京的飞机。

醒后,为了纪念这次试验,“诗人”老陈又赋诗一首:西凤美酒扑鼻香,将军设宴劝君尝。畅叙千年飞天梦,笑谈卫星返故乡。敲盅击筷齐助兴,贵贵贵贵音绕梁。战友纷纷来敬酒,络绎不绝竟成行。

老陈的“太空垃圾变卫星”技术,不仅使众多返回式卫星变成了两颗卫星,也让神舟飞船的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运行,成为用于科学实验的卫星。

太空垃圾变卫星——航天史上无前例。

让卫星、飞船全天候发射的技术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时间原定在清晨,飞船返回时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这既不利于观众的观看,更不利于对返回舱的观测和搜寻。

“在金色朝阳的照耀和万众瞩目下,两千多平方米的彩色降落伞徐徐下降,那是多么漂亮,多么壮观!”老陈的想法很浪漫。能否改变发射窗口?

受太阳方位限制,飞船发射窗口一天只有一次,而且只有几十分钟。能否找到在任何时间都能发射的方法?老陈的想法得到了王永志总师的支持。

有领导对老陈发话了:“轨道不是你的专业,不要来添乱了。”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老陈拿笔计算了起来,最后得出了结论:每天有两个发射窗口,完全可以实现白天发射、白天回收。该技术在神舟三号飞船轨道舱上进行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成功后,那位曾“教训”他的领导也拍着他的肩膀大加赞扬。

以后他又提出以偏航机动技术取消发射窗口的全新概念,这个发明又是史无前例。

老陈的该项技术,还为以后太空站的交会对接选择窗口创造了条件。

硕果累累不忘党恩

在航天事业上“战果累累”的老陈,童年生活十分艰难。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懂事很早,小小年纪就上山砍柴,到长江边上捡“水柴”,用棉花堵住鼻孔钻阴沟捡破铜烂铁卖,在粮食公司当搬运工,甚至去当“棒棒军”,赚钱贴补家用。尽管贫寒,母亲还是尽力支持孩子上学。母亲说:“买天买地,不如为儿买书。”1949年,陈祖贵的家乡解放了;1951年,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聂荣臻的母校——江津一中。

1957年,陈祖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校领导认为他成绩突出,将他调到自动化专业,一进去,才知道学的是导弹控制。老陈笑着说:“不是这次调整,也许我现在研究的是手机呢。”

1962年,陈祖贵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海军某基地。此时,中科院自动化所正招考研究生,全国共有5个名额。考虑到自己的家境,弟弟马上要上大学,他决定不参加考试。但同学们三番五次地“怂恿”:“据说考题非常难,你不想试一下?”没有任何准备的陈祖贵一试还真就考上了。然而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却愁眉不展。校长毅然说道:“考上了,你不想上我也把你送去。”老陈第二次人生机遇起航了。“到中科院读研究生,每月还有42元的补贴,其中大部分寄给家里。这倒解决了家里的困难。”

1965年,中科院体制调整,自动化所一部分人要去沈阳搞机器人,但所长惜才,坚决将陈祖贵留在了北京搞卫星。

“能读大学,上研究生,搞了20年飞船,还亲自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党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老陈感慨地说。

老陈一生在航天事业上屡建奇功。一位老陈的老同事说:“一是他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航天事业奋斗不止;二是他的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水平高超;三是他有创新的头脑、灵感和天赋。”

如今,飞天梦圆,多项创新和发明在握……满头银发的陈祖贵把全部心血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我这一辈子很知足了。”不修边幅的老陈,撩着那头零乱的白发,面对记者露出一丝可爱、狡黠的微笑……

“如果不让我干了,退下来后我就写几本书,把我这一辈子的事都写下来,留给自己,留给后人。”年近古稀的老陈,用他带川味的普通话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