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四川省政府决定今天为全省哀悼日,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上午8点02分,四川各地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公众默哀3分钟。截至4月26日,“4 20”芦山7.0级地震已经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汶川地震五年过后,四川又一次遭遇强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尽管从科学上讲,这不过是龙门山断裂带一次能量释放的过程。但对于人间来说,这就是一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经历了伤痛离别、悲愤无奈、奋勇不屈和乐观坚强。
哀悼之后,不可避免还会有无法抚平的伤痛,但无论灾区民众还是整个中国社会,也都必须面对现实,从灾难激发的激情中走出,勇敢回望过去的日子。把芦山地震看作是灾难对我们的又一次考验,理性反思救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以后的家园重建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从汶川到芦山”,是此次地震后不少媒体频繁使用的关键词,而这一关键词被频繁使用,其背后也透露着比较的意味。这次地震正好在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如果没有地震的话,媒体或许就该大张旗鼓地“赞扬”了,而芦山地震的到来,就像一场突出其来的抽查,不仅让“赞扬”措不及防,也让个别“作弊者”露出马脚。
五年过去了,吸取汶川地震的教训,有人认为,我们的危机应对体系不断健全、预案也更加完备、救援也更加沉着有序、物质装备也更上一层楼……确实,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虽然经历灾难伤痛,但整个社会得到了应对灾难的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多难兴邦”的正面意义。
但五年过后,救灾的路径虽然没有变化,整个社会环境却变化了很多:红十字会跌倒,这让壹基金等民间慈善机构风声水起;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挥更大作用,开始质疑媒体记者“添乱”;网络让整个社会的动员速度和能力更强,灾区“爱心大拥堵”甚至让国家地震救援队动弹不得;地方政府也更加“果断”地报出高达1700亿的震损失……
汶川地震五年过后,“信任裂痕”正在加大的中国社会,再一次因芦山地震而紧密凝聚起来。虽然社会在灾难面前的反应和动员都在进步,但这种临时的大团结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被搁置的质疑引发个别组织信任的崩盘,被疏导的善心引发官方和民间救援力量互相间的指责等等,除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攘外”,我们恐怕还得先应对社会自身问题,要先“安内”。
芦山地震是一次大考。面对这场地震考验,我们已经可以熟练地迅速团结起最大的力量,这让我们获取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此次地震也暴露出,我们还缺少一个更加精准有序的协调机制,而这个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充分的预案和谋划,也更需要每个公民明确自己的担当。毕竟,一个分工明晰、理性平和的公民社会才是应对灾难的最大的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