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汶川地震十年的隐痛记忆

我关于汶川地震十年的隐痛记忆

摘要:汶川,十年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这段伤痛记忆?那些曾经流泪的文字和图片一次次告诉我们拒绝遗忘。

QQ截图20180511161344

汶川,十年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这段伤痛记忆?那些曾经流泪的文字和图片一次次告诉我们拒绝遗忘。

每到“5·12”汶川地震周年祭这样的日子,我总是要努力去写些周年祭的文字。一年又一年,以往的悲情,曾经的锐利,越来越难在从笔端流淌出来了。

今年与往年不同,是十周年,如此时间节点,决定这个日子的重量。这两天,我先后给《四川日报》和《重庆日报》写了两篇纪念文章。理性和技术,让我写下的那些文字能以较为正确姿态出现在纸面上。不过,写完后,觉得话远远没说够,没说透。我的真实情感不应那么稀薄,我在内心的思索判断也不是那么单薄。

QQ截图20180511161512

后来,我让做视觉的同事打捞出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照片,投放到大屏上,让整个团队陪着我,一起看。我们看着,看着,有人回忆,有人叹息,有人藏泪,有人痛斥。那一刻,所有对待汶川地震十周年应有的情感与态度,在几十平方的空间,彻底得到了真实而且彻底的表达。

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作为新闻人,有些回忆和思考,我们只是惟一的作者和读者。在一个暗角,让自己表达,只让自己看见。只是,十年以后,我想呈现的下面这些自己关于地震灾难的记忆片断,不止能让自己看见曾经的自己。

壹 记忆之夜

QQ截图20180511161615

地震发生的那天,整整一夜,我一边对着电视,一边写相关文章。灾情还不完全明晰,但惨状与乱象,让我不敢往深处想,想多了,就容易哭出来。我常说,自己是一个流不出眼泪的男人。但是,汶川地震把我彻底击溃了。擦泪的纸巾,那一晚在身边成了一个白堆。

其实,内心的悲伤,让我觉得写什么都不重要,所有的文字在灾难面前太苍白了。我在心底不断地祈祷,为所有受灾的人们。现在翻开日记,我知道,那天,在网上我的朋友杨耕身对我说,“好好活着”。我说,好好活着,这世界上所有的人们,都应该好好活着的。很多东西,其实真的根本不重要。真的。

在这与地震有关的日子里,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抱着孩子,亲着她的脸,说她听不懂的话,流她想不明白的泪。那些日子,我在拼命地工作,关于地震的文章写了几十篇,有悲情,也有愤怒。整夜又整夜,身体太累了,也总是无法入眠。有地震预报的夜里,我带着孩子睡在马路边上。街上,都是人。夜深时,静静地看着孩子熟睡的脸,生怕有蚊子来。

那时,她好小,5月有她的生日,只是,我想到汶川,没有为她过,只是默默祝福,还不想说出“快乐”两个字。

孤儿不孤

QQ截图20180511161719

在我写过的与地震有关的文字中,有一篇是关于地震孤儿的,题目叫《拭去脸上泥巴,地震孤儿还会有多少哀伤》,这篇文章后来曾被《杂文选刊》转载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次次的想到迟子建那篇写矿难的小说,叫《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那个在父母身体护翼下得以生存的小女孩,太催人泪下了。

如今再次抚摸着文中细节,念想着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祈愿你们如今都能拥有人世间的温暖与安全。

拒绝遗忘,我想到十年前那个可怜而幸运的孩子,叫宋欣宜,她曾这样活着:

斑驳的泥巴,涂抹在她的脸上。张望的眼睛,在向世界宣告生命依旧鲜活。那一刻,宋欣宜还能活着,是缘于父母身体的翼护。在她的身上,是父母,死了。在最后一刻,仍用肉躯挡着坍塌的墙块,他们,一定从来没有让亲爱的孩子,受过任何伤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