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理性的,这种一致和默契的建立,需要时间,以及各种成熟的条件。,这种一致,本身也是衡量政治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综合各方经验,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关键问题达成基础性的共识。亚里士多德说,政治就是让人过上善的生活;伊斯顿认为,政治就是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善”、“价值”,就是共识需要形成的关键,何为善、哪些价值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体在互动博弈的过程中逐渐调适。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也受到相当多的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以中国微博空间为例,此次雅安地震中,各种意见领袖行为的变迁,对红十字会的复杂评价与激烈博弈,以及大量网民网络行为模式的变迁,包括更多的自发强调理性、克制,关注更可信的数字而非情绪性的语汇,都可以看作是基础性共识正在形成的重要外在表现。
第二,认可行为的外部边界。“一致”,无论是哪些主体之间的一致,都意味着对边界的认可。此次雅安地震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名为IBTimes的媒体,发布了轰动性的内幕消息,称:大陆红十字会向台湾救援队索要“入门费”,才允许其进入大陆救灾。一经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但很快,就有网友直接与台湾红十字会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并且拿到了IBTimes记者与台湾红会往来的电子邮件,邮件证明,台湾方面明确指出,媒体有关此事的报道严重不实。随即,舆论生态发生逆转,尽管IBTimes的编辑、记者、文章作者纷纷为自己辩护,尽管仍然有顶着公共知识分子头衔的律师等少数大V引用此消息对红十字会进行批判,但多数普通网民对“事实”的偏好,仍然压倒了情绪性的宣泄。这就是个被认可的行为的外部边界正在形成的标志。
第三,言说与行动默契的达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实际、务实,中国民众,无论其教育背景如何,中国民众都有着天然的智慧。这种智慧,决定了其言论,更多的决定于取决于行动,或者,更加直白地的说,决定于对利益分配是否符合民众利益的感知。1946-—1949那如火如荼的年代,民众向往的是新中国的愿景,感知的是对比鲜明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那种默契,不要说媒体空间的舆论一致,连进口武器的巨大威力都是挡不住的,是当时的世界霸主美国都不愿意直接面对的;1978-—1980,那荡气回肠的年代,民众向往的是摆脱无聊的左右互搏,扎扎实实的改善生活感受,那种默契,通过“小平你好”这样的标语展现出来,胜过无数理论家妙笔生花的论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