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从政经验 告状的人不能进领导班子(5)

李瑞环从政经验 告状的人不能进领导班子(5)

为官者的学习观——

“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

李瑞环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不仅自己读书,也大力倡导干部们多读书。他认为,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最大威胁。

李瑞环

1987年,天津召开了一个调查研究工作会议。会上,李瑞环介绍了自己的读书经验。

我体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就像古时读诗词一样,先会背诵,后解其义。这样做当然很苦,读书怎能不苦?自古以来都叫“苦读”,“寒窗苦读”,“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你不动摇,不松劲,只要你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终究会迎来“蓦然回首”的新局面。要勤于善于思索,“学而不思则罔”。读不懂读不进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思索。思维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获得理性认识必需的条件和过程。要坚持多思,学会善思,养成思索的习惯,这不但可以增进理解,还可以增加兴趣,增多学习的时间。要学会联系,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生活、联系常见和熟知的事例去理解书中的内容……

读书和写文章是紧密相连的,李瑞环还就写文章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没有专门学习过写文章,现在也不能说会写文章,但我做过一些实事,研究和处理过一些问题,总觉得写文章与总结经验有密切关系……写文章讲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讲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但如果缺乏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了解,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也就无法写出具有“三性”的好文章。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为文章而文章,从文章到文章,这种方法,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在讲话或写文章中出现的不好现象,李瑞环也提出了批评意见。

领导干部讲话、文章中引用一下诗词典故,可以画龙点睛、节省文字,用得好还可以提神,但过分地、刻意地花太多工夫去寻章摘句,没多大意思。我这里讲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年中秋节和民主党派成员赏月,事前我也找了两段有关中秋的古诗,但到我讲话时,前面的人把我准备的诗都用过了。我说:“我找的几首诗,你们都用过了,我再重复背也没什么意思了。但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对我们这些日夜忙于实际工作的人,找、背几句诗很难,我想老百姓也不会希望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查诗背诗,这不是我们的职业。但我们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作家诗人,他们可以花点时间按诗词的描写对象分门别类地编一本书,或者叫词典。这样我们查找起来就方便了,他们也有活干了,岂不是两全其美!”后来还真编出了这样一本书,叫《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这个书很受欢迎,印了很多次。序言里就是我前面这段讲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者叫正业。领导人喜欢点历史、文学是好事,但不务正业,影响了本职工作,就变成坏事。历史上不务正业的人不少。当皇帝写诗最好的应该是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诗放到诗人里边或用现在标准看也算好的。但是,他垮台了,被俘虏了。中国还有个皇帝喜欢唱戏,就是唐明皇,梨园就是从他那里说起来的,到今天唱戏的祖师爷还是唐明皇。最后怎么样呢?连老婆都保不住,自己跑到四川去了。还有个皇帝喜欢写字画画,这就是宋徽宗,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在中国书画史上很有位置,现在卖得也很贵,结果怎样呢?把国家搞垮了,自己也当了俘虏……我不是说领导干部查书背诗不好,而是说领导的时间有限、宝贵,比这重要的事多着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