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的窘困,还在财政收入有限用钱地方却太多。当前许多乡镇领导都时常觉得“缺钱”。随着集资提留的终止和农业税费的取消,乡镇一级的财政顿时陷入困境、入不敷出。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一刻也离不开资金支持,无论是迁村并点还是建厂办园,无论是筑桥铺路还是盖楼建校,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公益事业,离开了资金都将是空谈。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机关运转尚且困难,更别谈产业机构调整了。许多乡镇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想办法“化缘”。由此也导致了乡镇政府负债严重,乡镇干部垫款普遍、工资福利长期拖欠等衍生问题。乡镇干部不是特权阶层,貌似牛逼,其实苦逼。
乡镇干部的问题,不是不作为,而是常常乱作为。根源在于乡镇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由于乡镇条件艰苦,待遇低下,许多新考录的公务员千方百计调走,导致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由于多数乡镇干部素质不高、视野不宽、思路不新、能力不强,常常以工作经验代替法律原则,在各项“中心任务”高压下,行政乱作为就不可避免。
乡镇干部的危机,是执政党的危机。基层百姓对执政党的形象,往往从乡镇干部身上去感知和强化。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和土地流转的深化,村民自治的推广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老百姓对村集体的依附意识不断淡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乡镇干部如果不能在工作方法,发展思路、服务意识等方面转变角色、与时俱进,依旧沿用原有的方式与理念,当遇到征地、拆迁、计生、选举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时,就很容易将冲突和矛盾激化,使得干群关系骤然紧张,甚至诱发一些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安康计生事件的外部诱因,即在此。
“中心工作”是乡镇基本工作,既是行政命令,又分明像群众运动;像计划经济,又不离市场经济。一个又一个的“中心工作”,维持着乡镇政府的运转、农村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默默地见证着农村的繁荣与凋敝,富裕与贫困,繁荣和冷落,文明与野蛮。一旦“中心工作”来临,不分什么部门,不分什么身份,全体人员齐上阵,共同来打“中心工作”歼灭战。征地、拆迁、计生、选举等都是乡镇“中心工作”。既然一票否决,那就只能蛮横,甚至按照敌对势力法办了。在全员上阵的歼灭战面前,老百姓岂能轻易解脱?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政权的强与弱,乡镇干部的能与慵,乡镇工作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破解乡镇工作难题的相关对策,见仁见智。但有两条,在中国社会转型、政治文明渐进的背景下,应该成为共识。其一是,依法行政,理顺权责。权力与职责相匹配。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神仙也变魔。“一票否决制”往往逼良为恶,充满一股匪气,因此,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亟不可待。其二是,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乡镇干部官职虽小,但职责不小。优化乡镇干部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关系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执政党的先进性,往往是在乡镇干部身上验证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