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新创业的意见》,旨在将武汉打造成就业充分、创业方便、发展自主、居住舒适的大学生梦想之城。
放到重点吸纳名校、紧缺高技能高校毕业生等四类优秀人才,争取每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0万人的“大学生留汉”工程的背景下,《意见》的出台被视为该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吸纳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倡导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汉创业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意见》所提的扶持政策各有针对。
就总体而言,《意见》又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基本住房保障范围,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取消高校毕业生转正定级手续等措施,意在取消大学生留汉的门槛限制;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招大学生享受1年社保补贴、两个1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则是为大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从已有经验来看,两者也确实是人才能不能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推新政留住人才,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尤其在全国就业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主动扫清就业“障碍”,努力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不仅反映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用行动证明了武汉留住人才的决心。
决定人才去留的因素有很多,简单而论,机会和意愿可能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问题。如前所述,激励政策正是在增加就业机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仅政策是不是可以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呢?
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既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制度问题,是指确定的规则,透明的机制,公平的竞技,也就是机会对所有人开放。你去一个单位应聘,只用担心技不如人,而不会顾虑“萝卜招聘”。经济问题,则指经济勃兴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工作岗位,服务业、新兴产业繁荣,汲汲需要新鲜血液。带入到现实语境,前一个是城市软环境问题,后一个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客观地说,武汉在这两点上做得还不够。
至于意愿问题,我们通常理解为城市吸引力。因此,常见的方式是打造宜居环境、拓宽新市民融入城市的渠道,以提升城市魅力、促进大学生认识武汉的“双向互动”,在情感上留住人才。然而,在一些新兴人才看来,生活交际圈、深层交流圈的魅力甚至超出城市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力。以技术行业为例,有调查表明,一些人离开二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工作,并不是对薪资、生活环境等不满,而在于相应地方没有足够深度的产业发展,高技术者的切磋只能停留于浅层面,进而对他们职业潜力挖掘构成阻力,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问题,对于追求多元发展的武汉是借镜。
需要看到,不止是武汉,想留住人才的城市很多,甚至可以说,任何有发展意愿的城市都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为留住人才,各地在提供鼓励性政策上都下了不少工夫,武汉在这方面的努力因此不能少。但显然,城际间的人才竞争,又不止是政策层面的,怎么丰富政策外的那些关键因素,也决定着武汉在人才事业上能否“胜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