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朱令”十九年的疑案 十九年的法治伤疤(5)

【案例】“朱令”十九年的疑案 十九年的法治伤疤(5)

【启示与思考】

朱令铊中毒的案子搁浅,社会出现诸多难以证实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怀疑背后存在着干预、阻挠案子侦破的某种力量。案子未破,真相不明,正义难伸,谣言四起,可以说朱令案是一个法治伤疤。时至今日,社会已进入以微博标志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不公开的后果与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对一个公权机构来说,公信力的丧失是最可怕的事。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呼吁当地警方尽速公布案件详情和调查结果,公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管是警方的判断是案件已经了结,无法破案,还是将重启调查。我们深信,只要公开透明,不遮遮掩掩,不虚与委蛇,就将取得社会公众的谅解,重拾社会公信力。

另外,在白宫网站上请愿是一个很正常的事,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为了倾听民众声音在新媒体时代出的一个招。但现在这事牵涉到中国、牵涉到案件,这在有些人眼里可能就变成了告洋状,也有人称这是白宫成了中国信访办。《环球时报》5月7日指称,白宫网站上请愿信的超10万人签名是这个时期的特殊错乱,白宫做不了中国的“洋信访办”,它会很快被“压垮”。文章说,“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尴尬用不着遮掩,我们确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它们就是了”。对于华人到白宫网站请愿一事,美国的华人媒体也有评论,称白宫请愿将一件中国国内的“小事”升级为牵动中美舆情的“国际事件”,更使朱令一案成为考验中国司法公正与尊严的小而现实的案例。如果说正义只会迟到却从不缺席,那么今天,面对朱令19年前被毒手吞噬的健康与青春,以及中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乃至孙某可能受到的不白之冤,人们都期待着正义的最终降临。

朱令案后,一些人也对像铊化合物之类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这起中毒案件中的毒物从何而来,恐怕也存在管理之问。按常规,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医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剧毒化学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员不易大剂量地获取并顺利带出实验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员监守自盗,或管理有疏漏。这不得不都给相关行业、单位、科室的管理者提个醒,剧毒化学品管理人命关天,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疏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