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难求”背后的潜规则

养老院“难求”背后的潜规则

“大妈,您现在排队,住上至少还得要七八年。”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蒋大妈今年70岁,因为腿脚不方便、儿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便想到了去养老院,但工作人员的答复,让她倍感失落。

养老院

“这个养老院离我家不远,硬件设施不错,还有专业的护理,也方便子女探望。就算一个月多交点钱,我也愿意。但没想到要等这么长时间!”蒋大妈感慨道。

蒋大妈的遭遇反映的正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状。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万多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

总量不足导致“一床难求”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大部分老人都愿意居家养老,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不少思想开明、衣食无忧的老人希望入住设施齐全的养老院安度晚年。

因儿女出国、老伴去世,87岁的高老伯住进了广州市红升侨颐养老院。“我有骨质增生,住在家里每天上下楼很辛苦,没人做饭、聊天,一个人感觉很孤独。在养老院一日三餐有人管,还有人陪我下棋、打牌,日子比以前开心多了。”高老伯说。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张晓峰说,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接收“三无”老人、“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但与现实需求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多数养老院床位紧张,公办养老院更是“一床难求”。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赵女士已过古稀之年,几年前唯一的女儿去世。老两口想找一家养老院养老。可一打听,入住区里的公办养老机构少则等两三年,多则要七八年。

广州市老人院是唯一市属的公办养老院,现有的1200张床位基本都已住满。“如果我们老人院不是在郊区,排队的恐怕更多。”老人院党委书记薛上健说。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为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30‰的水平。

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我国未来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建设目标,目前仍欠缺900多万张养老床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说,当前养老院入院难的根源在于养老院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并且受交通、医疗、服务、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解决“一床难求”的矛盾不仅意味着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