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难求”背后的潜规则(2)

养老院“难求”背后的潜规则(2)

“难求”背后暗藏潜规则

床位总量少,是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客观原因,但不够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入院难”现象。

本文开头提到的蒋大妈,因不愿等那么长的时间,后来托熟人找关系,最终入住了一家郊区的公办养老院。而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渐渐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在床位紧俏、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6岁的朱大爷就坦言,自己能住进来多亏3年前女婿找了关系。“要不哪能这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

然而,在“特权”老人如愿入住的背后,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办院的困难老人反被拒之门外。为给90岁高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找到一个公办养老床位,广州市民李女士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城区,得到的答案却是:无论市属、区属都要排队。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万元的赞助费,把父亲送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就算我们能等,父亲的身体也等不了啊。”李女士说。

据了解,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

此外,部分公办养老院由于承担行业示范作用,建筑设施存在高端化倾向,也成为吸引“特权”老人的因素之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公办养老院更应发挥“托底”作用,不能沦为政府部门追求政绩的“面子工程”,忽视了社会群体基本的养老需求。

多元养老模式解决“入院难”

“入院难”的现实已经引起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在北京,平价的公立养老院正在加快建设中,以保障低收入及不能自理老人的养老需求。

与此同时,北京也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每床8000元至16000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助,预计将带动社会投资约9亿元,增加养老床5228张。

寿山福海养老院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于2008年建成,设置床位592张,为生活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颐养、照料、医疗、护理等优质服务,2012年8月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社会办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

正是由于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服务完善,寿山福海养老院一开业,500多张床位就被一“抢”而空。现在排队等床位的老人也有近百人之多。

“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曾任职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傅旻认为,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在大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