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弹性与张力(2)

新闻的弹性与张力(2)

核心提示:有一次,笔者去下属某军医大学的一家医院查体,新闻干事给了我一篇该院医疗队上高原巡诊的稿件,让我当场枪毙了。火热的军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官兵的衣食冷暖、音容笑貌,哪怕是一点微小变化,都应该成为我们军事新闻工作者涉猎的对象和范围。

确实太美了!但作为记者,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幅画吗?

别忘了,那个特殊的年月,云南边防一直不消停,狼烟四起。而且边防官兵生活非常艰苦,住猫耳洞、干打垒,荒草遍地,蚊虫袭扰。现如今是个什么样?全军指战员关心,全国老百姓关心。从连队看边防,从边防看双边,从双边看全球。这么一掂量,这条信息不轻啊——《营院美如画 和谐景象新 我云南边防进入和平建设的新轨道》。导语的第一句话是“硝烟散去的云南边防如今是个什么样?”这个大背景,把这篇消息衬托得沉甸甸的。军报在一版头条刊用后,引起国际传媒的广泛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读卖新闻》、香港《大公报》,以及东南亚一些重要媒体摘要转发。

在军营,相同和相近的地方很多,但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善于多比较,存同求异出新闻。著名记者阎吾生前曾说过: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是一个观察家。记者要用两只眼睛看事物,一只看人,一只看物;一只看正面,一只看反面;一只看近处,一只看远处;一只看有形世界;一只看无形世界。像孩童的眼睛那样,看到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又像聪明的长者那样,看到各种事物后能迅速分辨出大小、轻重、缓急、美丑来。

修炼眼力把握好弹性

眼力是个什么东西?行家认为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采访作风的综合反映,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力。而要提高一个人的眼力,不是三两天就能修炼成的,也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立竿见影“的事儿。它需要不断磨练与积累,乃至一辈子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该广泛涉猎,无所不学。头脑里装了多少东西,才会认识和发现多少东西。

有一次,笔者去下属某军医大学的一家医院查体,新闻干事给了我一篇该院医疗队上高原巡诊的稿件,让我当场枪毙了。原因是,军队几百家医院,上高原、下海岛巡诊的事太多了。军队医院是为打仗而设置的,平时的保障只是一块内容,不能光会看个头痛脑热的病、巡个诊什么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份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二战时遗留下的很多军事医学难题至今有一半没有解决,军事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有多重啊!由于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即使有了这方面的成果,也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这家医院而言,我们在边查体边聊天中,就聊到不少让记者怦然心动的事儿:全国唯一一家高速路直通急诊室的医院;研制全军首列卫生列车并成立专训基地。有一位科研人员从基因角度探寻高寒低氧影响高原人生存的负面因素课题,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研究方向冷门,举步维艰,连续多年无课题,无文章,无成果。不过,医院力排众议为这位科研人员晋升高级职称。

这3件事哪一件都不轻。后来我们以此为素材写成了近4000字的通讯《战略谋划:为军事卫勤保障“提级升位”》,稿件见报后在全军医疗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总后勤部领导致信军报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位新闻干事感慨:“我天天在医院,咋就没发现这样的新闻呢!”

这就是个眼力问题。可以说记者头脑里越丰富,发现新闻的几率就越高。有的新闻事实与某种倾向性问题直接而又外露地联系在一起,比较容易发现;而有些新闻事实与某些倾向性问题的联系,往往是内在的、间接的,就不那么容易捕捉。我们还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抓住了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要害驾驭起来又不那么得心应手,苦于解剖不开、分析不透,这就会逼着你边抓问题边学习。经验积累多了,就会熟中生巧,巧中出新,新中出奇,产生飞跃。

火热的军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官兵的衣食冷暖、音容笑貌,哪怕是一点微小变化,都应该成为我们军事新闻工作者涉猎的对象和范围。一个好的记者和通讯员,应该像一只翱翔在苍天上的雄鹰,居高临下,随时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迅猛的动作,准确无误地捕中目标。

稿件采写者眼力的修炼,说到底是综合素质的修炼。媒体人缺少了这个功夫,看这看那都不来“电”,肯定抓不到“活鱼”。因此,要想发现好新闻,首先从修练眼力开始。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部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