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宏观经济预测太当真

别把宏观经济预测太当真

近期有美国学者指出,根据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推测此后经济趋势的所谓动态分析是不合适的。比如如果企业在1、2月份招工,之后3、4、5月不用招工,就业数据就会显示冬季强劲,春季疲软,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就业状态是改善还是恶化。2月份就业数据强劲就解读为“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强劲”,4月份就业数据疲软就解读为“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疲软”,结果必定不能自圆其说。

无独有偶,中国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7.7%。当天股市受经济增长弱于8%增长“预期”的评论影响出现下跌。隔夜美国股市也出现数月最大跌幅,担心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戏剧性的是第二天,国内和纽约股市不同程度地反弹,虽然中国经济并未在第二天发生与“预期”相符的增长速度转变。

我们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判断失误,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方法出了问题。自2008年美国爆发百年不遇的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以来,资本市场便如惊弓之鸟,道琼斯指数几乎一夜之间跌去一半市值。每一个宏观数据都可能带来惊心动魄的震荡。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出现几个特征,第一,数据受到史无前例的密切关注;第二,对数据的些小变化极度敏感;第三,每一数据都被铺天盖地地重复解读;第四,对各类数据进行超短期预期并频繁调整;第五,出现带有挟持意味的政策预测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变成了“宏观评论”。

危机时期形势确实瞬息万变,对一些当期数据进行即时分析,对判断形势是否已经开始稳定、对稳定民心有一定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分析思路是正确的。特别是现在形势已经变化,继续危机思维和危机的分析方式,就可能误判形势、误导政策也误导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要回到讲道理的思路上来。首先,应该淡化短期“预期”的影响。所谓“理性预期”,需要充分对称“过去”已知和当期已知的信息。绝不可仅仅以几个当期数据就对未知形势做“预期”和判断。即使是“理性预期”也只能供参考不能“当真”。现实世界中还有统计学的“噪声”,概率论的“随机”,计量经济学意义上偏离回归直线的“散点”等,会干扰“预期”与真实不符。包括像IMF这样的“权威”机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预期”,也鲜有准确发布的时候,每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测被调整是常态。

至于一些迎合投机需求,刻意制造投机机会,导向性很强的“预期”就更糟糕。比如,中国经济明显显示潜在增长率缓慢下降,政府也放出尊重经济规律不以过高增长为目标的信号,一些机构仍然给出8%年增长或更高预期。这种无视基本信息的“预期”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希望中国政府像过去几年那样,仍然保持GDP短期高增长的偏好,出台政策拉动短期增长,使其他经济体从中受益。第二,为已经布局的投机资金“造势”。比如,用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预期”支持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市场(NDF)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在国内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稳定态势,世界经济复苏过程的波折也变成“常态”的大环境中,人们有必要对铺天盖地的各类“预期”保持一份清醒,作为参考未尝不可,但是迷信预期把预测当“真”就是愚民愚己了。

宏观经济研究也需走出危机思维,尊重经济运行规律,不必对数据的些小变化过度敏感;不必对每一数据都铺天盖地重复解读;不必对各类数据给出超短期 “预期”后又频繁调整;不必像华尔街那样做带有挟持意味的政策预测分析。一句话,宏观经济研究要走出“宏评”误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