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国进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去秋来。“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作为“四立”节气之一与“四时八节”重要节气,立秋绝非简单的季节符号,而是自然能量收放的临界点、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更是中国人观照天地、安顿身心的生活哲学体现。在夏的余威与秋的清韵交织处,这一节气启示我们:所有成熟皆源于耐心积淀,所有收获均始于执着耕耘。
三候行律,自然书写的时序密码。古人以“三候”体系解码每一个节气物候演进,每五日一个节点,构成环环相扣的自然启示录。立秋“一候凉风至”,并非骤雨式降温,而是如《礼记》所载“盲风至”的渐进式转变——盛夏裹挟暑气的热风渐敛锋芒,晨间掠过田畴的风开始携草木清冽。,这种微妙变化正是天地阳气渐收的初证。“二候白露生”,揭示昼夜温差的显著升级。当日间最高气温仍徘徊于30℃以上时,凌晨地面温度已可降至20℃以下,水汽凝结的露珠在禾苗尖、草叶间凝成水晶般颗粒。农谚“立秋白露生,处暑雨水来”道出了其中关联:此时的露水既是干燥预告,亦是作物灌浆的“天然甘霖”。“三候寒蝉鸣”,以生物敏感性宣告季节转型。此时寒蝉(学名“蟪蛄”)鸣声短促嘶哑,宛如生命倒计时的提醒。《诗经・七月》中“五月鸣蜩,八月载绩”的记载,将蝉鸣与农时紧密相连,这种生物节律与农事活动的耦合,彰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农耕交响,节气坐标上的丰收序曲。立秋在农耕文明中始终占据“验收节点”的关键位置。《说文解字》释“秋”为“禾谷熟也”,其甲骨文象形字如一株成熟下垂的谷物,直指节气核心功能——检验春播夏耘成果。研究显示,立秋时节我国农作物处于“临界生长期”。在我国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因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秋收图景。南方稻作区“立秋栽禾,不够喂鸡”的农谚,揭示了晚稻移栽的临界时间节点;黄河流域大豆种植区“立秋三天遍地红”的说法,生动展现了大豆鼓粒转色的成熟景象;西北棉花种植区域“立秋不整枝,光长柴禾枝”的农事谚语,则强调了立秋时节整枝打杈对促进棉铃发育的重要意义。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先进农业科技形成有趣的契合。
习俗传承,岁时仪式中的生活智慧。立秋民俗谱系的本质,是先民应对季节转换的生存策略与情感表达。“晒秋”这一标志性习俗在江西婺源、安徽黟县等山区至今鲜活——村民将新收的玉米、辣椒、南瓜干铺展于晒匾,错落色块在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间铺陈,形成独特“立体农业”景观。“咬秋”习俗蕴含朴素养生哲学。北方立秋食西瓜,南方则食秋桃,《津门杂记》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种饮食习俗与现代科学的暗合,展现传统生活智慧的科学性。“贴秋膘”习俗更折射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经历“苦夏”后,人体体重一定程度下降,立秋后食用炖肉、酱肘子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恰是补充营养的合理选择。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立秋乃初秋节气,暑气渐消,猪肉价贱,故市民此时多食炖肉,谓贴秋膘。”这一习俗在物质匮乏年代是重要营养补充机制,于今日则演变为对健康生活的仪式感追求。
站在立秋这一时间节点回望,春播辛劳已化为田间沉甸甸的果实;眼下,秋收喜悦正在孕育生长。这一节气昭示:所有伟大收获,皆始于微小耕耘;所有从容绽放,都经过漫长积淀。让我们携立秋赋予的智慧与耐心,在岁月田畴上持续耕耘,坚信在下一个转角,必将遇见属于自己的丰收季。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