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有着“钢筋混凝土森林”之称的国际性大都市,空气质量却非常不错。专家表示,东京能够保持不错的空气质量,有气候和地理的原因。不过,除了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外,东京能够取得现有成就,也是在做出各种努力的基础上取得的。如完善的法律制度、公民较高的环保意识和大规模城市绿化等,这些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值得我国借鉴。
完善的法律制度
首先,日本有严密法律用于确保空气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气污染防止法》等。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东京都和四日市市等城市和工业地区,由于排烟和汽车尾气,大气污染很严重,支气管炎、肺病等非常多。为此,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采取防止大气污染的对策,措施主要是经常进行空气检测以及限制排烟和排放尾气。
由于限制措施和检测都需要预算和强制权力,所以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这就是日本1968年6月10日制定《大气污染防止法》的初衷。
其实早在1962年,日本就曾制定了《煤烟限制法》,这是日本最初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然没这部法令在当时发挥了一定效果,但随着社会主要燃料逐渐向石油转变,空气中硫化物的排放大幅增加,以前的法令也就显得有些时过境迁,《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运而生。
1970年,为了迅速改善公害问题和彻底防止污染,国会对与公害有关的相关法令进行了彻底完善。这次修改的主要特征就是都道府县可以追加限制,对于违反行为,可以直接进行处罚,排放限制废除了地区限定,扩大到全国。特别是强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权限,所以在日本政府制定制度前,地方政府解决公害的措施也可以发挥作用。
新的《大气污染防止法》对煤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粉尘、有害大气污染物质、汽车尾气等5种物质进行了详细限制。1972年,随着《水质污浊防治法》的制定,日本还实施了基于无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规定。2004年,由于浮游粒子状物质(SPM)及光化学氧化剂导致的大气污染,又对《大气污染防止法》进行了修改,限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这一限制从2006年开始实行。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全国性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各都道府县可以制定独自的条例,限制污染空气的行为。例如,东京都的条例称为《东京都大气污染对策》,包括定期、长期的检测、限制汽车和工厂排烟和排放尾气,支持引进环保技术等。东京都曾常年受光化学雾之苦,所以才去了严格的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限制柴油车。根据东京都的条例,禁止没有安装能够清除化学物质的排烟装置的柴油车进入市区。
(4月29日,在日本东京,人们在公园赏花。新华社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