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安倍新外交三个月:中看不中用

盘点安倍新外交三个月:中看不中用

核心提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2月28日在第183届国会施政演说时,阐述了新政权的三个外交基本原则。安倍3月底突访东北亚国家蒙古亦属于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的举措之一,但最终结果并非是安倍所想象的那样。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2月28日在第183届国会施政演说时,阐述了新政权的三个外交基本原则。一是战略外交,着重针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二是价值观外交,推行所谓民主主义、人权、法律支配等;三是积极主动外交,重视国家利益和保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

安倍

安倍在第二次登台执政的100多天里就公布了上述三个外交基本原则,动作可谓迅捷。目前,除针对中国的战略外交未推动外,其他外交原则陆续付诸实施,但是,初行乍始就屡遇挫折,成效难言显著。

安倍出访,收获寥寥

安倍上台伊始,原本计划1月份首访美国,结果美方借口奥巴马总统公务繁忙婉言拒访,这在日美外交史上实属罕见。2月下旬,安倍终于得到访美机会,在赴美前做了精心准备,然而,他想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得到美国全力支持的愿望成为泡影,奥巴马总统对中日钓鱼岛之争故意避而不谈。

安倍所谓的访美成果实际就是做了讨好美国的两件事:一是日本同意加入TPP谈判;二是在日本让步的基础上达成美军普天间基地搬迁的共识。安倍此次访美实际上以相当大的代价换取了表面的成功。日本同意加入TPP谈判连美国都没有想到。日本加入TPP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大米生产,国内压力来自一贯支持自民党的农协。日本在表示参加TPP交涉的同时,日欧的EPA,日中韩FTA会谈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想以此减少参加TPP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压力。但是,安倍晋三在会见记者时还大言不惭地声称,新的TPP规则有助于日本安全保障和亚太地区的稳定。有日本学者也辛辣地指出安倍访美实质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国邀请访问,而是日本首相主动要到美国去说明自己要想做的事。

年初安倍访美受挫后,转而将首访地选择在东南亚国家。他先后访问泰国和印尼,打着价值观的幌子,企图拉拢东南亚小国抬高自己打击中国。其间还访问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矛盾最大的国家之一越南,围堵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安倍3月底突访东北亚国家蒙古亦属于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的举措之一,但最终结果并非是安倍所想象的那样。东亚小国多在与日本逢场作戏,少有国家真心诚意地跟着日本指挥棒转。安倍企图以价值观外交围堵中国,最终只能是一厢情愿,难以奏效。

对华外交迟迟未展开

安倍上台一开局,似乎不急于真正开启对华“战略外交”大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虽是安倍在首次执政时提出的“专利权”,但是安倍认为对中日关系处理不能操之过急,要把“好箭放在手里搓”,他用了“欲速则不达”一句成语来表达其内心世界。

安倍政权推迟开展对华的“战略外交”,原因有三:一是有待观察中国新一届政府出台的整个外交战略,尤其是对美、对日政策和立场态度的明朗化。二是率先开展价值观外交和积极主动外交,展示日本新政权的能力和形象,以改善日对华实施战略外交的国内外环境,增加今后博弈的政治资本。媒体称,安倍访问蒙古是首相本人坚持的结果,原本没有此项计划。可见,安倍已急于在“价值观外交”上有所作为,在中国周边寻找价值观盟友。三是建立“中日互惠战略关系”虽是安倍2006年第一次执政时提出的,但是之后没有注入内涵和增添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内容。所以,即便要马上开展“战略外交”也一时无从下手。再加上自石原购岛事件之后中日岛争越演越烈,在这种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下,安倍可能会认为,实现“战略外交”的时机尚未成熟。

安倍三原则,中看不中用

安倍首相好不容易梅开二度,因此急切要摆脱上次执政半途而废的耻辱,重塑形象、有所作为的意图十分明显。于是,一上台就公布战略外交、价值观外交以及积极主动外交三项外交原则。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