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贸易保护呈现两大新趋势
除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外,今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还出现了两大新趋势。
一是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某些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阻止中国企业在美投资。
今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政府支出法案,其中就包括限制联邦政府机构购买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条款。
法案要求在未获得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或其他执法机构事前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司法部、商务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禁止购买中国政府拥有、管理或资助的企业所生产、制造或组装的信息技术设备。
最近,美国监管机构在审批日本软银公司收购美国斯普林特公司的交易时,也要求收购完成后,斯普林特公司的通信网络不得使用华为公司的产品,这一附加条件已超出了普通审查的范围。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出于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美国官员已决定采取措施确保中国产品不会成为美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
二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敲打中国的力度。
美国已加大了使用“337调查”的频率,以保护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通过专利和知识产权“门槛”设置的一项贸易壁垒,一旦涉案企业被裁定违反337条款,涉案产品将失去在美国市场的销售资格。
此外,美国频繁炒作网络安全,为出台更加综合全面的措施保护美国知识产权造势。
美国白宫今年2月发布“减少美国商业机密盗窃战略”报告,表示将从外交、贸易、立法、执法、公众等多个方面保护美国企业的商业机密、知识产权和创新优势。而报告中列举的盗窃美国商业机密的案例大部分均指向中国,暗示中国将是美国今后防范和打击窃取商业机密行为的重点对象。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5月1日发布2013年“特别301报告”,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名单,再次敦促中国“停止盗窃美国商业机密”的行为。美国众议员桑德•莱文和查尔斯•兰热尔此前曾建议将中国列为“重点国家”。按照美方程序,一旦“特别301报告”将一国列为重点国家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在30天内启动“特别301”调查,迫使该国政府检讨和调整其政策,否则美国将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予以制裁。
中国企业宜修炼内功应对挑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贸易保护,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身实力,修炼内功,先把自己准备好。
海尔集团美国公司总裁干学治表示:“海尔在美国经营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美国人已经习惯中国制造廉价产品,海尔到美国后也曾为确立位置挣扎过。我们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赢得尊重。别人尊重你,便会张开双臂欢迎你,如果不尊重你,就总会把你置于一个特殊位置。”
(图片:2012年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人们在设在中央展区的海尔展台参观。)
干学治介绍说,美国市场环境总体开放,但贸易保护问题对于任何海外企业而言都不能回避,例如三星、LG等公司生产的洗衣机近来也遭到美方调查。中国企业应当做好准备加以应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