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山西煤矿整合 不得不走的路(3)

【案例】山西煤矿整合 不得不走的路(3)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煤老板方式

“山西煤老板”,你在网上搜索时,以下一些词汇会高频率地弹到你的眼前:挥金如土,悍马,“二奶”,买群楼,大字不识,暴富,原罪……

显然,这是一个让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而现在,这一群体据说即将隐退。山西省实施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即将步入收官阶段,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小煤矿将被彻底终结,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的判断稍显轻率。很明显,过去咱们称之为“煤老板”的人,即使有一些转到其他行业,但多数不过是在重组中变身为大大小小的股东而已,人还是那些人,标签换了一下,怎么就叫“退出历史舞台”?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宣告者仿佛欣喜若狂,这同样让人疑惑。“老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光鲜的一个词汇,“煤”不过是物态化的生产资料,合在一起就让人不舒服了吗?和许多利用其他生产资料赚取利润的人一样,“煤老板”并非天然就是一个贬义词,用一句流行的话,“煤老板”这个群体没有原罪。

那么,和“煤老板”有关的东西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拒斥心理?在我们看来,并非“煤老板”这个词,也不是“煤老板”这个群体,而是这个群体创造出的特有的“煤老板方式”。

“煤老板方式”有哪些特征?煤老板的炫耀式消费容易引起财富分配机制的联想,也许可以算一个,但其对社会的作用有限,又非强制性,即使列入“煤老板方式”,也不是最重要的。

“煤老板方式”对社会影响最大,而公众又无法规避这种影响的,当属下列三项:对安全的漠视;对资源毁灭性的掠夺;“独富其身”的发展路径。应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这种“煤老板方式”。这次煤炭企业重组,如果能让“煤老板方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那的确是值得欢呼的事情。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充满期待,同时也抱有隐忧。

企业重组,变小为大,改私为公,能否使矿难的发生率降低?鉴于大型国有煤矿的矿难并不罕见之事实,我们很难认为,企业变大、改制了,对生命安全就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就有了一套保障矿工安全的完善机制。

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暴利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心态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资本的这种心态不奇怪,关键在于社会要有约束的力量。重组以后的企业和原来的煤老板相比,是否会稍稍节制对利润的渴望?社会约束的力量能否经此诞生并发生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能淹没在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欢呼声中。

煤老板的暴富并不表示,他身边的人群一定会从这种暴富中获益,一个事实是,即使是其炫耀式消费,拉动的也往往不是当地的内需。民众身在资源丰富的地方,自己难以分享,最后却还要承担资源一旦枯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煤老板”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后煤老板”时代会不会有所突破?

“煤老板”退隐了,如果“煤老板方式”依然活跃,我们所羡称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说不清的“煤炭富豪”

煤炭价格的走势从1997年开始一路下跌,直到2001年才触底反弹。期间煤炭企业处境艰难,一度出现了给钱就卖、坑口严重积压、整个行业持续亏损的现象。煤炭行业的员工人均工资收入仅比农民高出一点,位列所有行业的倒数第二;煤炭工人的人身安全相当缺乏保障。

煤炭企业受国家政策与生产经营条件的制约,长期处于能源“金字塔”的底层,大量利润空间与优惠政策向下游行业转移,造成了众多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低迷。

业内有言道:“黑脸”(指煤炭行业)挖煤、“白脸”(指电力行业)赚钱。说的就是由于电力行业对煤炭实行压价,我国煤价一直偏低的不公平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当时,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家制定了“大中小一起搞”的产业政策,降低了产业进入门槛。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小型煤矿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乡镇煤矿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多数矿井井型过小,开采技术落后,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资源回收率低,百万吨死亡率高。

虽然经过1998年以来的整顿关闭,从全国范围来看小煤矿从高峰期的8万多个降到目前的2.5万个,但数量仍占我国煤矿总数的90%以上。

而来自山西省的消息显示,随着煤炭需求加大,煤价飙升,一度绝迹的“黑口子”现象在山西一些煤炭主产区正愈演愈烈。“只要有面子,就能开口子”,在灵石、汾西、交口三县接壤处吕梁山麓的一些乡、村,“煤老鼠”们以地势之便,少则投资3万至5万元开“小口”,大则十万、数十万元开“中口”,甚至投入百万元开“不黑不白”(证照不全)的“大口”,个别资源面临枯竭的国有煤矿还有“一证多井”的新口子,采矿秩序十分混乱。这些非法矿井,以原始的手段,在不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大肆偷采、破坏国家煤炭资源。

一群煤炭富豪也由此产生。山西省高平市的一份资料显示,占该市人口万分之三的煤矿老板人均年收入在500万元左右,其存款总额占全市总额的30%,而当地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年收入仅区区500元。而近来媒体上也频频披露山西富豪的新闻:“在北京楼市,如建国门外SOHU现代城、世纪城、清水湾等中高档房地产小区,有很多靠开小煤窑发了财的山西人开着豪华车前来购房,出手阔绰,动辄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山西人在北京购房的规模已仅次于温州购房集团”。由于采煤引起的当地环境恶化,“大量发了煤炭财的本地人都不打算在本地置业发展”,而是斥巨资在外地置业,“举家迁往京、津、沪。”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