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山西煤矿整合 不得不走的路(5)

【案例】山西煤矿整合 不得不走的路(5)

【启示与思考】

山西此次煤矿整合,尽管会造成资源领域的“国进民退”,但最终将是利大于弊。

首先,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矿难。山西除产煤老板外,也盛产矿难,而矿难频发,与众多煤老板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当然不是说国有大煤矿就不会发生矿难,但客观而言,国有大煤矿因为相对规范的管理和比小煤窑更多的安全投入,发生矿难的概率要少一些。事实上,山西众多小煤窑很少没有发生矿难的。

其次,它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山西是煤炭大省,但也是污染大省。小煤窑因过于追求利润以及经济实力有限,而在治污上的投入一般不如国有大煤矿。另外,山西的煤炭质量相对较高,但很多小煤窑,由于设备简陋,技术手段低下,开采过程中浪费严重,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再次,它还有利于减少腐败。山西众多的小煤窑,很多都有官员入股,在每一起矿难的背后,几乎都能发生官员的影子。而在监管过程中,官商勾结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可以说,山西矿难频发,与此大有关系。如果将这些小煤窑合并到国有煤矿,能大大减少这里面的腐败,毕竟官员入股国有煤矿的几率要比小煤窑小得多。

此外,山西作为一个产业比较单一的省份,过于倚重煤炭能源产业,当外部经济发生波动时,无疑会受到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山西经济增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已暴露出这种产业结构的致命缺陷。

尽管在山西的资源领域推行“国进民退”式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调整要避免损及民营资本的权益,特别是不能借着“整合”的名义,对民营资本进行过度剥夺。提及这一点,是因为在政府意志推动的整合中,民营资本的力量还没达到可以和政府进行对等博弈的程度,这使得整合过程极易损害民资的利益。正如报道中一些煤老板所说,小煤矿的资源被划分给国有煤炭集团,虽然要经过评估,但小煤矿毫无话语权,“不整合就只有停产待毙”。特别是一些在前两年投资煤矿的民营资本,很多成本都还没收回,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至于因此受到过大损害,如何在整合中构建一个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双赢格局,需要政府用心考虑和权衡。

山西煤炭企业的大规模整合也为其他资源大省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我国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废,在资源枯竭后,城市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之中。它们的转型之路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就山西而言,一些专家提出,应该提高原有产业集中度,对原有产业做强做大;再依托能源优势发展后续产业,同时大力培育非煤新兴产业。这一思路笔者认为是切合实际的。山西进行的煤炭企业整合就是在提高能源产业的集中度。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小煤矿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事,而是在它们退出原有产业后,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它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则更好。另外,针对山西资源型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特点,也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