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明:什么是“博雅教育”(2)

翟振明:什么是“博雅教育”(2)

3、 人文与科学

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对立的。但在博雅教育这个概念之下,人文与科学恰好是统一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就是在理性加上情感的基础上对生活内在价值的确认,就是内在潜力的自我认同、自我认识,这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这当然包括科学理性的教育。作为人文的科学,与作为应用的科学是很不一样的。我们习惯把科学技术联在一起讲,其实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是对立的而不是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因为它判断的最终根据不是有没有工具价值,而是对人本身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充实的内在要求有何直接的关系。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坚守?因为人的生活本身就要求有内在价值,这些东西不是社会变了就会跟着变的。我们搞博雅的人就是要唱“招魂曲”,让灵魂回来,回来不是说我们要新发现什么东西把它逮住押回来。灵魂原来就在这里的,在家里、在精神家园之中。但社会总要偏离这些东西,社会也好,风俗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总要往别的地方走,所以我们从始至终要守住这块,回家吧,回到精神家园。不要说社会趋势怎样我们就要跟着怎样,我们不能笼统提教育为社会服务,在终极层面不能这么提。

要把道理说到底的话,社会本身是没有需要的。人才有需要,社会需要是一个简化的说法,说到底是没有的,是为了说话方便或其它临时的目的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如果它变成一个实质性概念就会出危险了,大学生教育出来为社会需要服务,就有可能被理解成为雇用者、为老板的需要服务,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和我们人文教育想要达到的东西是相反的。难道老板是目的,毕业生是工具?

还有一个观念上的错误,我们看到主要的人才都是有学位的人,就觉得我们的专业教育很有成果。想一想,这些人是我们教出来的,还是我们筛选出来的?我们把他们筛选出来,就让他们干别人没有机会干的事情。教育制度很多时候起的是这种作用,筛选出来的人就可以干重要的事,别人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干。特别是在中国,学非所用是很普遍的情况,所以很可能在我们现在的状况下,职业上的技能主要不是大学教出来的,而是大学把他们筛选出来,然后他们就获得了自我造就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为目标的博雅教育就更显得重要了。

4、博雅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

人文精神、人文内容、通才、素质教育这些词不要混在一起。素质教育现在被理解成人力资源的挖掘,这是反人文的。说人的问题抓住了,事情就好办了,效率就提高了,以效率来衡量人文教育是反人文的,把人才当成资源的说法和我们的理念是相对立的,以人为本如果搞错了就搞成这种概念、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概念说其它的问题解决了效率不高,把人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好解决了,人的问题是个瓶颈问题。人文的基本要求不是这样的,它有内在价值,比如说爱的价值,你不能说你干吗爱我?爱我有啥用?爱完有什么好的后果?没后果或有坏的后果还得爱,因为它是生活的内在要求。

我们常说人文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缺失了以后会有社会危机,这也没错,但这是第二层的事情。在第一层面我们不应该考虑这些事情,就是博雅教育多了造成危机,能过得去的话,我们还是要搞博雅教育。刚才我说过,人之为人是有他内在的生活意义的,所以那些内在价值是终极的价值,定义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弘扬这些价值,并不是出于避免社会危机的考虑。从时间的维度看,每个人在他生活的每一刻都有同样的价值,不是为了将来有什么后果才需要现在有所作为,内在价值的实现是当下的,它是最终要求的东西,这是我们在理念上要搞清楚的。

最后,我们还是寻求一下榜样的力量吧。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因此对大学精神的体现比较充分。那么,它的校训是什么呢?是这样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短短的一句话里面包含两个哲学家的名字。这里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大学精神和哲学精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哲学是什么呢?不管你对哲学有什么样的定义,你都不会否认,它最集中地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合。由此看来,虽然美国是一个遵奉实用精神的国家,在它的最好的大学里,博雅教育的火炬还是被高高举起的。

如果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意义上来理解“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基本等同于博雅教育。这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不是“有用之材”,而是“卓越的人”了。这样,就是在中小学教育的阶段,如果我们一时还没法扭转“应试教育”的大势,在学生所学的内容上,我们也可以将其先调整得与“素质教育”更为相容一些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