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贸关系:规模有限
自2000年以来,巴俄双边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双边贸易基数较小,巴俄贸易总量非常有限。2000年巴俄双边贸易额仅为9.9亿美元,到2008年两国贸易额达到79.8亿美元,8年时间大约增长了7倍。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巴俄贸易在2009年降至42.8亿美元,同比降幅高达46%。尽管在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巴俄双边贸易有所恢复,到2011年回升至71.6亿美元,但尚不及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仅相当于2011年中巴贸易额(771亿美元)的1/10。未实现卢拉在2009年提出的“巴俄双边贸易到2010年超过100亿美元”的目标。从两国具体进出口额来看,巴西基本上一直处于顺差位置(2000~2011年,巴西仅在2000年出现1.5亿美元的逆差)。2011年,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以及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分别为42.2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均不及2008年的水平(46.5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巴西实现约12.8亿美元顺差。
总体而言,巴俄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及贸易规模很不相符。以2011年为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占巴西总出口的比重仅为1.6%,占俄罗斯全年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1.4%。与此同时,2011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总进口额的比重约为1.3%,占俄罗斯当年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6%。但是,如果比较10年前的情况,巴俄双边贸易远远落后于各自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巴西或俄罗斯在对方市场中的份额实际处于“缩水”状态。2001年,巴西对俄罗斯出口占当年巴西出口总量、俄罗斯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8%和2.6%,高出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6%和1.4%);同年,巴西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占当年巴西进口总额、俄罗斯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约为0.8%和0.5%,略低于2011年上述两项比值(1.3%和0.6%)。
造成巴俄贸易规模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两国对对方市场均缺乏了解,均非对方国家的传统贸易伙伴,两国对对方市场的开发力度尚显不足;(2)两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类似,初级产品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均为两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经济互补性的欠缺使两国经贸往来缺乏足够的驱动力;(3)巴西、俄罗斯均为贸易保护主义相对较为严重的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直接限制巴俄双边贸易的开展;(4)两国之间尚缺乏便捷的贸易渠道,比如俄罗斯对巴西的出口多数是由国际中介商来运作,这无疑降低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互信程度。另外,虽然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巴西对俄罗斯在与贸易相关的配套管理、银行融资的保障缺乏足够的信任,这是限制两国科技互补性发挥的重要障碍。[7]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巴西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以基础产品以及低附加值的半制成品为主。2011年,基础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占巴西对俄罗斯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43.8%和7.2%。而从出口产品种类来看,粗糖、牛肉和猪肉为巴西对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7%、24%和7.6%。相反,俄罗斯对巴西出口则主要以化工和军工产品为主,2011年,俄罗斯对巴西出口的三大产品为硝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铵,分别占俄罗斯对巴西出口额的15.7%、15.5%和14.7%。
巴俄双边投资规模非常有限。巴西对俄罗斯的最近一次投资还要追溯至2007年巴西肉类加工企业萨迪亚(Sadia)投资4800万美元与俄罗斯的米拉托格(Miratorg)公司在加里宁格勒合资建立肉类加工厂,该合资厂总投资规模为9000万美元,其中萨迪亚拥有60%的股份。后因汇率成本过高以及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等因素,萨迪亚公司在2009年5月以7750万美元将其股份出售给俄罗斯合资方米拉托格公司。俄罗斯对巴西的主要投资项目是2007年俄罗斯树脂生产企业奥格金(Orgkhim)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投资生产松香。[8]但是随着巴西盐下层油田潜力的显现、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临近,俄罗斯对巴西的投资热情明显提升。俄罗斯第3大石油公司秋明英国石油控股公司(TNK-BP)2011年11月以10亿美元购得巴西HRT公司在索丽芒斯(Solim es)盆地21个区块的45%的股份。与此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在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并着手在巴西天然气分销领域实施收购计划。
三、科技与军事合作:虚多实少
巴西的科技投入相对有限,寻求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巴西现代化过程中弥补其科技投入不足的重要选择。巴西寻求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出发点在于:通过与科学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争取实现技术的转移,并加快自主技术的发展。巴西对于巴俄实现科技合作的可能性的看法是:虽然俄罗斯的应用科学水平较西方国家相对落后,但俄罗斯在基础科学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某些领域具有一流的技术能力。尽管巴西不具备俄罗斯的科技规模,但在科学知识的某些应用领域具有与西方国家相似的灵活性,这可能算是对俄罗斯向巴西输出技术的“回报”。[9]出于上述考虑,科技合作是巴西对巴俄关系的重要诉求,在巴俄两国政府所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中,航空、核能、太空、军事等技术合作占到了相当的比重。
2010年5月,两国政府签署了“2010~2012年科学与技术合作计划”,设定了29项具体的科技合作内容,其中,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及通讯技术为两国技术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该计划还针对各具体项目明确了双方实施合作的机构。在航天技术方面,巴西航天局(AEB)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kosmos)在2008年11月签署了《使用与开发俄罗斯卫星全球导航系统合作计划》,2010年5月,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向巴西派驻代表,落实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在军事技术方面,两国政府在2008年11月签署了《军事技术领域合作协议》,在2010年签署的《战略伙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双边军事技术合作的方向,比如俄罗斯向巴西提供已售俄制运输和战斗直升机的操作及维护服务;旨在促进巴西军队现代化及武器更新的联合项目实施;巴西军队的领土侦查及通讯系统的现代化及开发;实现俄罗斯向巴西转移其战斗机技术,等等。
2008年,巴西政府出台了《国防战略》,意在根据巴西的战略利益重新规划未来的国防建设,其中三军的现代化和促进军事工业发展是《国防战略》强调的两大目标。为实现巴西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巴西在近两年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国际军事合作,这直接促进了巴俄两国军事合作的发展。为提高巴西空军的防御和作战能力,巴西政府在2006年推出“FX-2计划”(Projeto FX-2),投资规模达到了22~30亿美元,计划在短期内购买战机24~36架,长期购置量可达120架次。“技术的完全转让”、“在巴西生产且出口南美市场的许可权”成为“FX-2计划”的重要原则。“FX-2计划”出台后,世界主要军工企业加入“争夺巴西订单”的竞争中,其中包括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的“苏-35”战机、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F3”战机、瑞典萨伯公司的“狮鹫JAS-39”战机、美国波音公司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Ⅱ”战斗机、欧洲战机公司的“EF-2000台风”战斗机。最初,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苏-35”战机拥有价格、技术转移便利等优势,而巴西与俄罗斯两国之间密切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也为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竞标创造了条件。但是自2005年俄罗斯出售委内瑞拉“苏-30”战机之后,“苏-35”不再符合巴西空军的战略要求,因为“苏-35”不能保证巴西在战斗机方面拥有绝对的地区技术优势,这样俄罗斯苏霍伊公司首先淡出这场竞争。到2008年11月,参加竞争的6家公司最后减少为3家,分别是法国达索公司、瑞典萨伯公司和美国波音公司。2008年11月2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巴西,两国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即利用和开发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合作计划,以及巴西空军购买12架俄罗斯Mi-35M作战直升机合同的谅解备忘录。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巴西的紧缩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截至2011年年底,巴西仅接收6架Mi-35M作战直升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